龙腾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 > 青铜时代的鳄鱼战争 > 第六章 稷下学宫(318B.C.—312B.C.)

第六章 稷下学宫(318B.C.—312B.C.)

宣王想了想,大约自己是会让燕国老百姓们高兴的吧,于是命令匡章吞并燕国。

齐国吞并燕国,立刻遭到国际社会的震动和干预,各诸侯纷纷策划出兵救燕——孟子根本没预见到这一,而是胡说什么老百姓高兴高兴今儿真高兴、今儿真不高兴什么的将是决定事态成败进展的主要因素。

我们说,战国七雄之间都很注意各国力量的消长,当一国吞土而自壮时,其它国家常会结兵干涉。

当齐国灭燕时,国际上必有一些诸侯不希望齐国灭燕:他们或者是在燕国有自己的利益,或者是与燕结好通姻,或者是也在觊觎燕国土地,或者是燕国已被某个霸主划在了他的霸权圈子里,不希望别人前来染指。有的则与燕国干脆没有什么利益关系,但也不希望齐国吃到燕国这块大肉。齐国吃燕,使齐国国土顿时扩大一倍,对我的国家安全就构成了极大威胁,我怎能容忍呢?

现代世界也是如此,譬如美国出兵伊拉克,即便恨伊拉克的国家,也不希望美国得志于伊拉克的。因为美国控制伊拉克地区,将直接威胁中东其它国家的安全。

总之,对于攻燕,会有很多外部干预势力。齐国伐燕之前,必须研究和摸清这些列国可能作出的反映,并给出积极有效的化解办法(比如割出部分占领区以贿赂列国)。有了准备,才可以动手。如果自觉化解不了,那就不要动手。但孟子在谈论要不要灭燕的时候,只考虑燕国人的民心,以为占领燕国以后,只要施仁义,使得燕国的“水”不再更深,“火”不再更热(意思是在燕国行仁义的新政),就能占稳。这即便不是选错了主要矛盾,也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矛盾。

终于,齐国吞灭了燕国,一下子领土扩大了两倍,造成对列国的严重威胁,立刻掀起国际轩然大波。韩、魏、赵,乃至遥远的秦、楚,都不能容忍齐国独自坐大。于是纷纷出人出枪(近的出人,远的出枪),迅速组成多国干涉部队,要给燕国复国,恢复从前相对安全(对列国来说)的国际格局。

齐宣王看见国际势力在纷纷开会和谋划对燕国进行武力干涉,发现形势根本超过自己的应付能力,害怕遭到诸侯围攻和群殴,于是赶紧向孟子请求良策。孟子说:

“商汤以七十里那么小的地盘,最后都能占有天下,你现在比七十里大多了,你怕那些诸侯干什么。商汤为什么能成功呢,因为他行仁义。”

什么意思呢?孟子认为,主要矛盾不在于列国干涉,而在于行仁义(行仁政),像商汤那样行仁政,多少国外干涉都不怕(实际上商汤胜利,不是因为行仁义,而是靠着发展国力和选对了结盟等国际关系利用的手段而实现)。

孟子说:“从前,燕王对民众不行仁义,虐待他们的百姓,大王您过去征伐它,它的民众都以为您将拯救他们出水火之中,所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您的军队)。而您来了以后,却杀掉他们的父兄,抓拿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可以呢?列国本来就怕齐国,现在您土地扩大了一倍,天下更怕您变得凶猛而不好控制了,而且您在燕国又不行仁政,所以才招致天下之兵才开始行动了!”

意思是,齐宣王占领燕国以后,应该行仁义(行仁政),如果你行仁政,按照“仁者无敌”的理论(具体的“成功”案例就是商汤),那么就不怕列国干涉,即便一百个诸侯武装干涉,也不怕的,也一定会把列国干涉军打败。孟子还有一层意思,列国因为畏惧齐国变得更强大,是要干涉燕国的,但是还不是必然干涉,现在您不行仁政,列国就才敢干涉了(因为仁者无敌,你行仁政,列国可能就不敢干涉)。总之,孟子的主要强调因素是行仁政,你在燕国行仁政,列国就不敢干涉你,或者列国即便干涉你,你也不怕,你也一定能胜(成功的例子譬如仅仅有七十里地盘但是行仁政的商汤)。

总之,孟子在决策灭燕事件的前前后后(包括最初建议攻燕),主要考虑的成败决定力量是行仁政。以为行仁政,此事就必能办成。但是我们有两处要质疑他。

第一 ,孟子把灭燕事件齐国变得被动,责任推给齐宣王,硬给齐宣王栽赃,说齐宣王不行仁政(在燕国)。作为齐国,要吞灭燕国,过程中肯定遇到抵抗,齐国肯定就要使用杀人抢掠之类的手段,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你要齐宣王在灭燕过程中要行仁义,这技术上怎么实现呢。(你要吞灭人家,又要在吞灭的过程中行仁义,这本身就是个矛盾,实际中怎么操作啊。)吞灭之后,一定也要镇压燕国的敌视齐国和争取复国的力量,这就又不能行仁政。所以,在一定时期内,灭燕又要行仁政,技术上是很难操作的。而且,列国干涉是个条件反射型的急剧反应,犹如影子随形,即便你要行仁政在燕国,并且受到行仁政的效果,时间上你有这么足够的空余吗?

第二 ,即便齐宣王在灭燕以后,成功地在燕国行的仁义,就能避免列国干预和打退列国干预吗?这还要打个极大的问号。所谓商汤凭着那么小的地盘,就不怕天下诸侯,乃至战胜天下诸侯,说是就是靠着行仁政的力量,这首先就是谬论,是孟子杜撰历史的捏造。商汤的胜利绝对不是靠着行仁义的。“仁者力量巨大”,“仁者无敌”,本身就是孟子编造的没有事实基础和道理的虚拟的理论。

孟子在替齐宣王考虑征燕和灭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列国的武装干涉这一主要矛盾,而以为行仁义、行仁政就可以踏平一切,这是置齐国在这次事件中处于危险境地的主要原因。孟子事后不知反思和检讨,反是强调责任就在齐宣王不行仁义上。所以你这次在燕国失败,该!如果你按我说的,你在占领燕国以后行仁义,你就不会这么被动了!总之,我的行仁义的仁政的理论是没有错的,你倒霉就倒霉在你不守我的仁政的道理。

孟子可真是对自己的行仁政理论顽固的要命啊。其实,燕国这次事件的失败,就是对他行仁政和仁者无敌理论的直接的否定和嘲讽,可惜孟子并不觉悟。齐宣王固然是在灭燕以后没有行仁政,但是“行”了也不会对事态有任何改变。

孟子的错误,就是过分迷信“行仁义”, 一贯迷信“仁者无敌”这一他的根本治国纲领,以为只要通过“行仁义”得了“民心”,就天下大吉,什么敌人和矛盾都不怕了。是啊,人家商汤和周武王,不就是因为靠着仁义和民心,从那么恶劣的处境下,把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打败了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