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 > 青铜时代的鳄鱼战争 > 第六章 稷下学宫(318B.C.—312B.C.)

第六章 稷下学宫(318B.C.—312B.C.)

。呵呵,这就是孟子自己杜撰历史最后自己都把自己骗了。

孟子最后说:“你赶快发出命令,送还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人协商,择立一位燕王,自己从燕国撤退,这样,各国动武的念头自然会打消。”

孟子的结论是对的,但他没有正视和检讨自己的灭燕决策时忽视列国武装干涉这一因素的错误,而过分强调行仁义的功效,并是把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齐宣王没有在灭燕后行仁义。

齐宣王真是好脾气,被这个认“行仁政”死理的孟子数落了一顿,也不发怒。不过,齐宣王从燕国灰溜溜地撤兵以后,也认识到孟子的可恶了,君臣之间越来越疏远。

燕国的这件事,孟子搞得很不成功,于是在齐国也没面子了,就请求辞去卿位,离齐赴它国周游。齐宣王又觉得不忍心了,表示打算在临淄城中给孟子一幢宫室,以及万钟的年薪,白养活孟子。孟子脾气大极了,拍桌子大叫:“万钟于我何加焉!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齐宣王一看孟子更年期发作了,赶紧缩脖子逃跑。

孟子心情复杂地离开了齐国。可是他还在齐国边境上连住了三晚,盼着齐宣王再度挽留他。可是,觉醒了的齐宣王始终未来,他这才在失望中离开了齐国。去宋国实现他的“仁政”去了!

公元前312年,燕国复国以后,流亡公子“公子职”在其他诸侯(赵国等)的支持下,登上王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恨透了无故启衅、残我家园的齐国,没有一日不思考着报复齐国的,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发愤图强。从此齐国北方就竖起了一个死敌,终于在三十年后,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被燕昭王打得几乎亡国,丢掉70余城,就剩三座孤城了。这都是孟子惹得祸啊,得负一定责任啊。齐国几亡,西秦强起,并吞海内,神州陆沉,孟子之徒不得辞其咎。

(孟子以行仁政作为决策齐国是否要征燕和灭燕得主要依据,以为齐宣王去行仁政,就可以灭了燕,并且享有了燕,结果过分迷信了行仁政和仁者无敌的力量,而忽视了列国干涉这一实实在在的重要因素,使得齐国做出了错误的灭燕决定,在铁铮铮的客观现实前碰得头破血流,直接导致燕齐结仇,齐国遭到燕国的巨大的报复和削弱。不说孟子和孟子的理论害死人,那说谁呢?换了不是孟子,不是禀承孟子理论的人,会做出这样的灭燕决策吗,即便做了,他也知道冷静地找到问题的重在哪里,知道预先考虑化解诸侯干涉的办法,从而可以增加成功把握,至少可以减少实践中的巨大损失啊。过分看重和迷信“行仁义”、“行仁政”的“无敌”力量,于是不做准备,忽视国际关系和国际力量的作用,就是孟子这个“仁政”学说狂癖好者给齐国把事情办遭的原因!

从前,宋襄公笃信仁义,于是在泓水之战不做务实的准备,最后兵败身死,遗天下耻笑。这里孟子再次笃信仁政治国将无敌的学说,不做攻燕前后的客观务实的准备,最后自己下岗、齐国遭殃几亡,其罪何在宋襄公之下,其迂腐自大何在宋襄公之下。)

孟子为政,唯一的“成绩”,就是说服了滕文公(念腾)推行三年守丧制度——父亲死了三年内不许上班,天天吃糠。滕文公一时胡涂,居然实行了。可是不但没有“王天下”,反倒很快被人灭了。(家里一有死人就不来上班了,谁来发展经济、保家卫国?能不亡国吗?)

“三年守丧”有它的好处。我们前面讲过,孔子的一个中心,就是崇君和维持既有等级制度,他的两个基本,就是仁和礼。仁,我们已经在“行仁政”这里说了很多了。而礼呢,就是用一套礼仪等级制度(譬如三年守丧),把人们对君主、父亲的尊崇敬畏之心与等级意识,通过在礼仪的日常练习和遵守中,固化下来,最后达到崇君的效果。

大家畏惧了父亲,养成了对尊长的畏惧顺从的习惯,接下来就会畏惧国君,于是不敢造反了。但是在尊长面前,也就丧失了人格独立,变得懦弱、因循,无创新之想。但是,对君长来说这是好事情啊,可以坐稳江山。

于是,后来的皇权时代严格恪守三年守丧制度,为此耽误工作时间也在所不惜。比如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一个新科状元,道光皇帝特别欣赏他,说他有宰相之姿。可刚要抬举他,他爸爸就死了,只好回家守丧三年。三年好不容易消磨完了,有宰相之姿的这位状元刚要启程进京,他妈妈又死了,于是又守了三年。在家闲到第三年的末尾,他自己也不想活了,干脆不明不白地死在一条船中了。

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人民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高级博士生,就这么没为社会做一贡献,浪费了农民伯伯的无数玉米,白白死掉了。这都吃人的“礼”教害的他啊。孟子就是这样在列国推行守丧三年、虚耗社会财富。孟子真会开历史的玩笑啊。

其实,父母子女之间,自有天生的感情,外国人不强调孝道,但儿子打老子的事也似乎不多。过分强调孝道,甚至孝与不孝都与升官和人品的评价相关联,只能使“孝”变得功利化而失去本真情意,最后使得我们在“假仁假义”的基础上又多了个“假孝”。

所以说,儒家推广的孝道,反倒最终走到了孝道的对立面,一如儒家推广仁义,而最终走到了仁义的对立面。

真正的仁义和孝道不能产生吗。可以产生和形成,但不是通过教化,而根本在于社会机制和体制。一元化的专制社会就永远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仁义孝道,而多元化的民主平等社会机制,则完全可是催生人际的和谐。这个话题比较远,我们就只说到这里。

滕文公问孟子说:“我们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楚之间,你说我该怎么办呢?是结齐呢还是结楚。”

这其实比较好回答,结齐或者结楚罢了。但是孟子却说:“你深沟高垒好了,如果民众再为你卖命守城,就可以了。”

这听上去是个正路子,却是不可行的。你再深沟高垒,也架不住齐楚两个帝国主义来打。其实正确的答案正在滕文公的思路上,依靠一个强邻齐国或者楚国,有这两国互相制衡,腾国一时就还能苟延残喘。或者做墙头草,在齐楚之间跳来跳去,跳的水平高的话,也能像以前的郑国那样持久下去。这虽然听上去像是很没品味,但它是几百年来小国求生存的经验结晶,符合国际关系的制衡原则,即便现代的小国也不过是如此。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