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身为相国,位贵权重,主断国事,势力原本可观。燕王哙原本就权力松动,想念再三,还是一咬牙禅让了算了。第二天,干脆搬出办公室,把王位禅让给子之。子之北面而坐,燕王哙反倒弓着腰,向子之下拜,跟众大臣们杂混在一起。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禅让”。
事情并没有主此结束,之子虽然接收了王位,但“前燕王哙”的臣子,还不买他的账。于是,又有人不知受了谁的差遣,对“前燕王哙”忽悠说:
“您知道为什么大禹不太受人推崇吗?因为他虽然把天下禅让给了伯益,但他的儿子势力顽固,终于抢了伯益的天下。所以大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别人,实际传了自己的儿子。现在,您虽然禅让给了子之,但是您的儿子——太子平,还手握重权,很多朝士都是他的跟班啊。”
于是,“前燕王哙”把撅着嘴的太子叫来:“我跟你讲啊,让所有年薪三百石小米以上的官吏,全部交出大印,由子之从新遴选委用。”这家伙!满朝人员,从此都向子之效命了。子之掌权两年多,国家还算不错。
其实,即便在尧舜时代,又哪里有过真的禅让。这个城市我很熟悉 但这里的人我感到很陌生;孤独的灵魂在上空飘荡,弃权的滋味在上空漫延。两年过去了,失魂落魄的“前燕王哙”坐在狭小的cubicle隔板里办公,还算比较心甜。但他的儿子——太子平,却咬碎钢牙,再不能忍了,他在齐国人的怂恿下,带着将军“市被”和一群党徒及煽动起来的群众,猛攻子之。爱的是非对错已太多,来到眉飞色舞的场合。子之肥胖的身体正像一个单缸洗衣机,在吞食食物和办公桌上成堆的报表文件呢。看见外面大乱,腰宽十围的子之扑下去,和进犯者展开了肉搏。只见子之使用手刀防御,漂亮的回旋踢,是谁在练太极,风声水起。外面的造反群众都看呆了。子之这么厉害呢!纷纷披靡倒退。 大家退到宫门以外,又突然冒出一帮忠于“子之”的群众,从外围兜杀“太子平”和将军“市被”。
朝宫内外大乱,太子平和将军市被遭到一帮忠于子之的群众殴打,“太子造反啦,打死太子啊!打啊!”太子平和将军市被全被打死,市被的尸体被群众抬着,在国都内巡展。从这可以推断,子之还是较得民心的,算是有一定才能。但是,燕国上下遍布存在着他的敌对势力,他们趁机宣布起事,支持太子。支持子之的势力也不小,于是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内战。内战的火焰绵延数月,几万人丧失了生命,燕国人心惶恐,离心离德。时间是在公元前315年。
燕国大乱,消息传到齐国,齐宣王向他所尊重的儒学大师孟子请教。
一般来讲,当一个国家发生内乱的时候,邻居们就可以趁机来打它,好比三十年代国民党剿共,互相斗得很厉害,于是日本人就趁机全面侵华。
齐宣王的大臣沈同向孟子请教:“我们该不该派兵讨伐燕国呢?”
孟子说:“可以。燕王哙不应该私做主张把燕国授予子之,他没有这个权力这么做。所以讨伐燕国是正义的。”
于是,齐宣王组织伐燕。
关于孟子这个愚蠢的主意,我们不好评论它的对错(对不起,已经评论了)。齐兵伐燕的客观后果是,燕国人从此仇视齐人,掣齐人之肘几十年,大大消耗了齐人国力,并且三十年后为了报仇,以乐毅为将,下齐七十余城,几乎灭亡了齐国。
孟子判断打与不打燕国的主要依据是燕国君臣禅让的行为“义与不义”,由于它不义,所以派出军队去打。
战国纷争,强者是从,拳头就是硬道理,禅让“义与不义”这些鸡毛蒜皮不是关键了。关键是攻燕对齐国的长远利益如何,可行性又怎么样,国际社会和燕国又会有什么反应,如何应对才保证齐国利益最大化,等等。但孟子是不谈利的,怕脏了他的义嘴。
齐宣王听取孟子主意,命令:调拨五座大城的卫戍精兵,会同北部齐国郡县新征发的士兵,北上千里,向燕进攻,从山东直抵北京地区的燕国都城。面对齐国军事势力的进攻,当时乱糟糟的燕国军队毫无斗志,国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曾无一夫之救”的情况下,齐军仅仅五十天就一举占领燕国。时间是公元前314年。
此次率兵的大将“匡章”(他妈妈被他爸爸杀死埋在马厩下边的),匡章跑到燕王宫,对“假王”子之说:“子之先生,请出来一下,你被逮捕了,外面警察在等你。”
子之出来以后,被醢刑而死,类似千刀万剐,把人剁成饺子馅,唉,这个“许由”,雄心勃勃的大胖子,砍成肉酱以后,封到了坛子里,献给了祖宗上帝。
燕国禅让的闹剧结束了,男主角“前燕王哙”也在齐军战火中被胡乱杀掉了,至死他也不能明白,我老头子错在哪里了!燕王哙主动卸权,有让位给贤人的色彩,似乎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分封体制余绪严重的时代,贸然出来一个贤人当国君,其实当不稳,很快被国内和国际盘根错节的习惯传统势力,打倒了。
河北省中部“保定、石家庄”一带的中山国,趁燕国内乱,也北上深入燕境数百里,夺得了燕国不少土地和城市,掳获了不少青铜器。
齐宣王就是否要吞并燕国,向他狂妄但未必有能的智囊——齐国三卿之一的高官孟子请教:“有些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也有些人劝我吞并。我想,我和燕国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我只用五十天就拿下对方,这光凭人力是办不来的,定是天意如此。如果不吞并它,上天就会认为违反了它的意旨,降下灾祸来。看来还是吞并的好,你认为怎样?”
孟子的思想比较扭,他回答得很迷糊:“如果吞并它,燕国的百姓很高兴,就吞并它。这样的事古代有过,周武王吞并商纣就是;如果吞灭它,燕国老百姓不高兴,就不吞并。古代也有这样的事,周文王就是。这次咱们作为万乘之国,攻打万乘之国的燕国,燕国的老百姓都箪食壶浆地迎接大王您的王师,目的是逃离燕国水深火热的日子啊。如果您灭亡了它,火却变得越来越深,水却变得越来越热,那您就又要被别的万乘得国家打了。那也就是运啊”。(水深火热”成语出处)
齐宣王糊涂了,孟子大师说了半天,也没个什么清晰的利害分析,最后又归结到“运”——这个哲学家才也许能懂的含糊字眼上了。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