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莫强焉,无可争议地成为战国首位称王者的魏惠王,战国第五大鳄鱼,在辉煌的颠峰,竟先被田忌孙膑搞得丧师二十万,后又向西丧地于秦。执政五十多年,五十战而二十败,大将、爱子被擒杀,最后他不得不在“合纵”还是“连横”的矛盾中选择保全自己的妙法。两种方法都试了一遍,终于,他解脱了,复归于安详。
安葬的日期临近了,丧钟晨昼敲起。大梁地区却下起经世罕见的大雪,深得几乎埋住了牛的眼睛(一米多深啊)。
继任的太子魏襄王是个愣头青,还特矫情,用孟子的话描述是:“望之不似人君,不见有所畏焉。”君主应该通情达理悠缓,雅致悠缓,这位新爷却好像土豹子。他一个劲儿地闹混说:“我要给我爹送葬,我要给我爹送葬,谁也别拦着我!”
谁劝都不给面子,不听。
“雪下得这样大还要举行葬礼,百姓们一定困苦不堪,国家的费用也恐怕不够。请您把日期推迟吧。”
“不行不行不行,如果因为百姓劳苦和费用不足,就不举行先王的葬礼,这是不义的。不义的!”
国君撒酒疯,臣子们面面相觑,不敢再劝了。公孙衍也不敢说话,就请惠施出马。惠施“小逻辑”厉害啊。
惠施说:“从前周文王的爹葬在山脚下,山水浸坍了他的坟墓,露出了棺木的前脸。周文王说,‘爹您一定是想看一看臣下和百姓吧!所以才把棺木露出来。’
于是把棺木挖出来,设置帷幕,让百姓瞻仰遗容,三天后再安葬。这是文王的义呀!现在,大雪下得几乎埋住牛的眼睛,行走都困难,一定是先王想稍作停留,再看一眼百姓和国家,所以才使雪下得这样大啊。难道您不想学习文王,推迟安葬吗?”
魏襄王说:“您说得太好了!我谨奉命缓期安葬。”
惠施真是能把死人说话,活人说死,死到半路的人又拖回来。
潇水曰:魏国的衰败,我们从中可以有什么教训呢。从根本原因上讲,魏文侯启动遏制分封制的改革,在列国中最早,很了不起,但是他后来的接班人没有在他的路上走下去,又重新任用那些分封制下的世卿家族,而把吴起、孙膑、商鞅这些布衣出身的职业官僚给挤跑了。魏的失败在于改革没有持续深化,回到分封制的老路上。
魏惠王迁都“四战之地”的中原大梁也是一个失策。这就好比生物学家做的试验,让一群鸟儿在一间空的大房子里安家,大家都知道去边缘地带,只有傻鸟才跑到天花板最中央作窝。从地理角度来分析,河南省平原位于天下之中,车马辐辏,皆为坦途,又无名山大川之险阻,实为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
商鞅曾经说过:“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应该侧重于防御,不宜到处出击。但魏国在中原屡次轻举妄动,对外攻击,结怨众多邻国。邯郸之难与北方赵国打,马陵之战与东边齐国打,又跟南边西边也没少打,最终打得没力气了。这就像德国的希特勒,虽然在二战初期占尽上风,但地处欧洲中部,在东边的苏联和西边的英美联合夹击下,完蛋了。
即便魏人不主动出去找邻居打架,四邻也会来找他来打。大梁车骑四通,道路交汇,属于军事地理学上的枢纽地段,战时即成为兵家必争的热,冲突频繁,安全很难得到保障。都城设置在这样的地是不适合的。战国时期的中原,对魏国来说,好像是设有美味诱饵的陷阱,一旦过早地置身于此,便受到诸多强邻的围攻,而无法摆脱困境。
另外,魏人过早地跑到中原四面挨打,使得改革还没有获得深化,就被迫陷入连年的东西作战。改革的后续和深化工作全被连年外战给破坏了。
为魏国考虑,应该推迟移都中原的时间表,而先西伐秦得陕西关中之地,占据关中这块宝贵的“四塞之地”,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再东进中原,进可攻,退易守。很多朝代的成功,都是先得边缘,然后再跃进中原,一统天下的。解放军的成功,也是先占西北、东北,然后取中原。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国确实有能力和条件来完成驱秦的军事行动,因为:
1.秦国尚未有商鞅变法,国内政局不稳,频频出现废立君主的动乱。
2.秦与其传统盟友楚国此时关系冷淡,楚无意于助秦。
3.秦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况,华夏诸侯多予鄙视,视之为戎狄。魏国若大举伐秦,邻国多会袖手旁观,不会助秦抗魏。甚至韩、赵为了参与瓜分秦地,很可能出兵协魏攻秦。
当我们人约黄昏,约在历史的黄昏里,不被历史看穿。站在黄昏掀起的风里,一遍一遍把那些哀而不伤的故事看来看去,我们会知道,魏惠王死去同一年,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这位素见重于六国的新相国展开“合纵”策略,联合各国,诸弱自保,组织了第一次“五国伐秦之战”。(当然其中的楚是相对的强国。)
魏、赵、韩、燕、楚五国兵马,声势显赫,威震群雄,合纵攻秦,在中原集结。谁来当军事领袖呢?魏襄王刚继位,赵武灵王岁数也嫩,刚结婚,娶了中原韩国的妞,唯独楚怀王已经执政十一年了,干练稳达,公举楚怀王为联合军的“纵约长”。
声势浩大的五国联军,打到秦东方战略要隘“函谷关”(黄河大拐弯南边)。秦军开关,奋力抵抗。联军军锋受挫,楚、燕两国首先退出战斗,三晋士兵(赵魏韩)则无处可退,因为他们老家就在这儿,一退,秦人就追进来了。
魏军首当秦人兵锋,变成炮灰扑在战场上,兵力损失一半,魏襄王受不了了,派惠施到楚国去,找“纵约长”楚怀王,请求宣布战役结束,赶快罢战。
楚国令尹昭阳(已经从上柱国升为令尹了)批准请和,叫惠施自己往秦国讲和去。
昭阳下边的人赶紧阻止:“如果惠施去了秦国,秦国人就会明白,是魏国真心想和平,而我们楚国想打秦。这么就招致了秦国人的憎恨了吗?”
“那怎么办?”
“咱们自己赶紧去请和啊!”
可恶的可耻的昏聩的“昭阳”先生于是对惠施说:“伐秦,是我们的五国国策,不许动摇,我命令,不许停战!你们给我住!!!”
惠施撅着嘴,憋了一肚子跑了七百里路又回到大梁,向魏襄王报告:“报告,楚国人不许请和啊。要求咱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