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朝廷派董必来视察并报告受贬谪的大臣的情形,如有必要,再弹劾起诉。那
时檐州隶属广西省。最初朝廷打算派吕升卿到广西(吕升卿是恶迹昭彰的元佑大臣
的死敌吕惠卿的弟弟)。对苏氏兄弟说,吕升卿一来,他俩不死也要脱层皮。但是
曾布和另一个官员劝阻皇帝,说吕升卿必不能从公禀报,必致激起私仇大恨。那样,
朝廷就是超乎极端了。因此一劝,吕升卿改派到广东,董必派到广西。果不出所料,
董必找出了纸漏,他说苏子由强占民房,雷州太守厚待罪臣并善予照顾。太守乃遭
撤职,苏子由改调到惠州以东地区,当年苏东坡曾谪居在那里。
董必要自雷州半岛到海南,就如瘟神下降,但是他的副手彭子明对他说:“别
忘记你也有子孙。”董必听了遂停止不去,只派下属过海,察看苏东坡的情形。那
个官员发现苏东坡住在官舍里,颇受太守张中优待,张中后来遂遭革职。
苏东坡被从官舍逐出,必须用仅有的一点钱搭个陋室居住。他住的地方是城南
一个椰子林。当地的居民,尤其是那些穷读书人的子弟,来亲自动手帮助他盖房子。
那是一栋简陋的房子,面积是五间大,但大概只盖了三间。他名此新居“槟榔庵”。
房后就是槟榔林。夜里躺在床上,能听见黎民猎鹿的声音,鹿在那个地区为数甚多。
有时早晨有猎人叩门。以鹿肉相赠。在五月他给朋友写信说:“初至做官屋数椽,
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
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
苏东坡很少恨别人,但他至少不喜爱董必。他必须向把自己赶出屋去的这个朝
廷官员开个玩笑。“必”字在中文其音同鳖。他写了一篇寓言,最后提到鳖相公。
有一次,东坡喝醉,这篇故事就这样开始。有鱼头水怪奉龙王之命,前来把东坡拉
往海中。他去时身穿道袍,头戴黄帽,足登道履,不久便觉行于水下。忽然雷声隆
隆,海水沸腾。突然强光一闪,他发现自己已经站在水晶宫中。像普通所说的龙宫
一样,龙宫中有好多珠宝、珊瑚、玛消,其它宝石等物,真是精工点缀,琳琅满目。
不久,龙王盛装而出,二宫女随侍。苏东坡问有何吩咐。不久,龙后自屏风后出来,
递给他一块绢,有十尺长,求他在上面写诗一首。对苏东坡而言,再没有比作诗容
易的事。他在绢上画了水国风光和水晶宫的霞光瑞气。他写完诗,各水中精灵都围
着看。虾兵蟹将莫不赞美连声。鳖相公当时也在。他迈步走出,向龙王指出东坡诗
内有一个字,是龙王的名字,应当避圣讳。龙王一听,对苏东坡大怒。苏东坡退而
叹曰:“到处被鳖相公厮坏!”
苏东坡写了三四个寓言故事,但是中国文人写的想象故事,直到宋时代才真有
发展,苏东坡写的也和唐宋寓言作家一样,都是明显的道德教条加上微薄的一点想
象而已。
在他自己盖了几间陋室之后的两年半期间,他过的倒是轻松自在的日子,只是
一贫如洗而已。他有两个颇不俗气的朋友,一个是为他转信的广州道士何德顺,另
一个是供给他食物、药物、米、咸菜的谦逊读书人。夏天的热带海岛上,因为潮湿
的缘故,人是很受煎熬。苏东坡只有静坐在椰子林中,一天一天的数,直到秋季来
临为止。秋季多雨,因为风雨大多,自广州福建来的船只都已停航。食粮不继,连
稻米都不可得。苏东坡真个一筹莫展。在哲宗元符元年(一0九八)冬天,他给朋
友写信说他和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那年冬天,一点食物接济也没有,父子
二人直有饥饿之虞。他又采用煮青菜的老办法,开始煮苍耳为食。
他曾在杂记中写食阳光止饿办法,不知是否认真还是俚戏。人人知道,道家要
决心脱离此一世界时,往往忍饥不食而自行饿死。苏东坡在杂记《辟谷之法》中说
了一个故事。他说洛阳有一人,一次坠入深坑。其中有蛇有青蛙。那个人注意到,
在黎明之时,这等动物都将头转向从缝隙中射的太阳光,而且好像将阳光吞食下去。
此人既饥饿又好奇,也试着模仿动物吞食阳光的动作,饥饿之感竟尔消失。后来此
人遇救,竟不再知饥饿为何事。苏东坡说:“此法甚易知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
者莫能行者何?则虚一而静者世无有也。元符二年,倪耳米贵,吾方有绝食之忧,
欲与过行此法,故书以授。四月十九日记。”
实际上,苏东坡不必挨饿,他的好朋友好邻居也不会让他挨饿,他似乎是过得
满轻松。有一天,他在头上顶着一个大西瓜,在田地里边唱边走时,一个七十多岁
的老太婆向他说:“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
此后苏东坡就称她“春梦婆”。他有时在朋友家遇到下雨,就借那家庄稼汉的斗笠
蓑衣木屐,在泥水路上溅泥淌水而归。狗见而吠,邻人大笑吼叫。他一遇有机会,
还继续用下漫步的老习惯。有时他和儿子到六里以外西北海边,那里有一块巨大的
岩石,像一个和尚面海而望。好多船在那里失事,本地人就说那块岩石有什么灵异。
那块岩石下面,长了许多荔枝橘子树。在那里正好摘水果吃。但是倘若有人打算摘
得吃不了,要带着走,立刻就风涛大作。
苏东坡一向对僧人很厚道,但是他不喜欢信州一带的和尚,因为他们有妻子,
并且和别的女人有暧昧情事。住在增州时,他曾写文章讽刺此事。那篇文章的题目
是《记处于再生事》。据说是真有其人。那篇文章如下:
予在增耳,闻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