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他并没坐对宫花,因为他并不是正置身皇宫之内。他说“厌从年少”的伴
侣时,他显然是描写自己;而“花”照例是女人的象征,“旧香”可能指一段的旧
情。
这个暗指在另一首诗里更为清楚。那是给杭州太守陈裹的。题目中说春归太迟,
误了牡丹的开花时节(诗前叙言颇长)诚然不虚,他回到杭州时,牡丹的花季已过,
可是暗示少女已嫁,今已生儿育女,则极明显,并且在咏牡丹的一首诗里也滑有理
由用两次求爱已迟那么明显的典故。为明白这两个典故,要说明一下。在唐朝有一
个少女杜秋娘,在十五岁时写了下面一首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空折枝”便表示误了求爱时期。唐朝杜牧与杜秋娘同时,也写出了下面的一
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蕊,绿叶成阴子满枝。自从杜牧写了这首诗,“绿叶成阴子满枝”
就用来表示少女成了母亲之意,更因为中文的“子”既代表“果子”,又代表“儿
子”。
在苏东坡那首诗里,思想似乎并不连贯,并且特别用“金缕”、“成阴结子”、
“空折枝”这些字眼儿。他的诗如下:
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阴结子时,
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
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
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这首诗给陈襄,或是赋牡丹,都不相宜,
仔细一看,连与诗题都漠不相干,“成阴结子”与牡丹更无关系。他也没有理由要
太守陈襄“怜我老”。“从此年年定相见”是分别时的语句,并且用于归见同僚,
而且苏东坡心中绝无心在陈太守邻近安居务农的打算。倘若说这首诗确是写给陈太
守的,用绿叶成阴求爱已迟,必然是够古怪的。诚然,在唐朝这类诗里,中间两联
里字的词性要同类相对,中间两联有时只做点缀之用,前后两联才真用以表达作者
的情思;不过唐律之上品仍然全首有整体性的。苏东坡写的诗里用几行空洞无物的
句子充数儿的坏诗,可少见得很。若从另一角度观之,看做是他写给堂妹的,则这
首诗在主题和思想上便很完整了。第一行说此次归来实感羞愧,因自己误了花时,
也可以说误了堂妹的青春时期。第二行分明说她已儿女成行。第三行求她同情,又
表示自己的孤独寂寞。第四行说因有她相伴,今春过得快活。第五和第六句分明他
对求婚已迟感到歉咎。第四联自不难解。苏东坡这时写了一首诗,表示愿在常州安
居下来,这样离堂妹家不远。他后来的确按照计划在常州买了房子田地,他后来就
在常州去世的。
我知道敬爱苏东坡的人会不同意我的说法,怪我说苏东坡暗恋堂妹。这是否在
苏东坡的品格上算个暇疵,看法容或因人而异。这事如果属实,并且传到人耳朵里,
那些道学家必会谴责苏东坡。不过自古至今,堂兄妹、表兄妹却不断相恋。但苏东
坡不能违背礼俗娶自己的堂妹,因为她也姓苏。
苏东坡游靖江时,他在焦山一个寺院的墙上题了一首诗,西方的读者对此最感
兴趣。苏东坡料必知道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咀》中所写“叶限”那篇短故事。述
说小姑娘叶限受继母和后妹折磨,丢了鞋,后来嫁给国王的经过。但是据我所知,
苏东坡是第一个记载老翁睡眠时怎么安排自己须子的人。他用一首简易的韵语说一
个有长须的人,从来没想过在床上怎么安排自己的胡子。一天,有人问他睡觉时胡
子放在什么地方。那天夜里他开始惦记他的胡子,他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后来
又放在被子里面,又放回外面,折腾了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晨,他一直感觉坐立
不安,心想最好的办法是把胡子剪掉。由那首诗看来,那只是通俗故事,不是苏东
坡创作的。
在这里我们不妨提一下《盲者不识日》的故事,这倒是苏东坡第一个想到的,
这篇寓言写在密州。爱因斯坦似乎在什么地方引用过这篇故事,来说明一般人对相
对论的看法。
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日,“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日“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备以为日也。而
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
异于吵。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
将。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
皆求道之过也。
说也奇怪,这篇寓言是苏东坡在殿试时写的。他用以讽刺当时学者盲从王安石
的《三经新论》。
苏东坡这个人物个性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
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
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
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看法永远与深刻精确的了解自然密不可分。
我相信,没有人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谷壑亲密相处,并接受大自然赐
与人的健康治疗的力量后,而同时对大自然还会抱有一种歪曲偏颇的看法。
在熙宁六年(一0七三)九月九日,他拒绝去参加重阳节的宴会。他躲开了朋
友,自己去泛舟为乐。按照重九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