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
官的妻子,她有一个舒服的家,享有社交上的地位。她还依然年轻,甘四岁左右。
丈夫才气焕发,胸襟开阔,喜爱追欢寻乐,还有——是个多么渊博的学者呀!但是
佩服丈夫的人太多了——有男的,也有女的!难道她没看见公馆南边那些女人吗?
还有在望湖楼和有美堂那些宴会里的。新到的太守陈襄,是个饱学之士,在他们到
差之后一年来的,这位太守把对外界的应酬做得很周到,官妓自然全听他们招唤。
另外还有周那、鲁少卿等人,并不是丈夫的真正好朋友。歌妓们都有才艺,会唱歌
曲、会弹奏乐器,她们之中还有会作诗填词的。她自己不会做诗填词,但是她懂那
些文句。那些诗词她也觉得熟悉,因为她常听见丈夫低声吟唱。她若出口吟唱,那
可羞死人!高贵的夫人怎么可以唱词呢?她丈夫去访那些赤足的高僧——惠勤、辩
才,还有那些年高有德的长胡子的老翁,她反倒觉得心里自在点儿。
苏夫人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
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到现在她倒了解一方面,就是他不会受别人
影响,而且你无法和他辩论。另一方面,倘若他给歌妓题诗,那又何妨?那是当然
的。他对那些职业性的女艺人,决不迷恋。而且她还听说他曾把一个歌妓琴操劝服
去遁入空门修道为尼呢!琴操真有很高的宿慧,诗与佛学一触即通。苏东坡不应当
把白居易写歌妓末路生活的诗句念给琴操听。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她不会
把丈夫反倒推入歌妓的怀抱。而且,她知道丈夫这个男人是妻子管不住的,连皇帝
也没用。她做得最漂亮——信任他。
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她只为丈夫做眉州家乡菜,
做丈夫爱喝的姜茶。他生病时,多么需人照顾啊!若丈夫是诗人,因而有些异乎寻
常之处,那是应当的。丈夫知道有书要读,上千上百卷的书,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
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因此,她愿忍受丈夫睡觉时有名的雷鸣般的鼾声—
—尤其是酩酊大醉之时。
这些先不说,与这样人同床共寝,真得承认这个床头人是够怪的。妻子在床上
躺着难以入睡,听着丈夫打鼾,却不能惊醒他。在他入睡之前,他要不厌其烦把被
褥塞好。他要翻来覆去把躯干四肢安放妥帖,手拍被褥,直到把自己摆放适当又自
在又舒服为止。他身上倘若有地方发僵发痒,他要轻轻揉机,轻轻揉。这些完毕,
这才算一切大定。他要睡了,闭上眼,细听气血的运行,要确待呼吸得缓慢均匀而
后可。他自言自语道:“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
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
吾入睡矣。”
苏东坡承认,这与宗教有关系。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
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这以后是苏东坡一件重要的事。苏东坡在把自己睡眠
的方法向两个弟子讲解之后,他又说:“二君试用吾法,必识其趣,慎无以语人也。
天下之理,戒然后能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
也。”
后来,苏夫人还发现夜里和黎明时,丈夫习惯上要有更多的改变。用细梳子拢
头发和沐浴是这位诗人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因为在那一个时代,若有人细心观察人
的身体及其内部的功能,并注意草药及茶叶的研究,再无别人,只有苏东坡。
苏夫人头脑清爽而稳定,而诗人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
常。苏夫人有一次在一个春天的月夜,做了一个比照说:“我对春天的月亮更为喜
爱。秋月使人悲,春月使人喜。”数年后,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新
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
他说:“孩子们真傻!”
苏夫人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弄点儿酒喝吧。”
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
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
喝酒。
但是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
那就是他初恋的堂妹,不幸的是我们无法知道她的名字。因为苏东坡是无事不肯对
人言的人,他一定告诉过他妻子。他对表妹的深情后来隐藏在两首诗里,读苏诗的
人都略而未察。
苏东坡并没常年住在杭州,而是常到杭州的西南、西部、北部去。由神宗熙宁
六年十一月到次年三月,他到过附近的上海、嘉兴、常州、靖江,这些地方在宋朝
时都属于浙江省。他的堂妹现在嫁给了柳仲远,住在靖江附近。他在堂妹家住了三
个月,他虽然写了大量的旅游诗记述这次旅行,并且常和堂妹的公公柳懂一同写作
游历,他却一次也没提到堂妹丈夫的名字,也没写过一首诗给他。他写过一首诗记
堂妹家的一次家宴,还写过两首诗论书法,那是堂妹的两个儿子请他题字时写的。
苏东坡对柳道这个诗人和书法家的成就颇为器重,对堂妹的孩子也很顾念。但是到
堂妹家的盘桓却对堂妹的丈夫一字不提,实在难以理解。
此行写的两首诗,暗含有对堂妹的特别关系。一首诗是他写给刁景纯的,主题
是回忆皇宫内的一株花。其中有下面的句子:
厌从年少追新赏,
闲对宫花识旧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