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姑娘们见李阙好相处,有时候也会大着胆子同他开些玩笑,李阙倒也不以为意。
正在这时,司礼监的总管终于来了。
「陛下,吉时已到,百官们都已准备就绪,只待陛下您的出场了。
」来人跪地道。
「太上皇来了吗?」李阙问了句。
他的登基大典不同于一般的旧皇去世,新皇接替,而是由老皇帝禅让给新皇帝。
因此李宿必须到场才能体现出正统的延续。
若是李宿这时候给他来整什么幺蛾子,他还真是有些伤脑筋。
「太上皇已到,下官这才敢来请陛下。
」「好,我马上就来!」李阙深吸一口气,平复下心中的激动心情,示意宫女们可以退下。
太和殿上,百官已排好队列,远远望去有数百人之多,把这宫城内规模最大的主殿都挤得满满当当。
但此刻全场却寂静无声,一片肃穆景象,在这个场合谁也不敢做出任何逾礼出格之事。
大殿上,纯金打造的盘龙宝座已经安置完毕,这是大梁李家世代相传,于登基大典上才用得着的重器,比起一般的龙椅更显皇家气派。
而大殿的四角也都放上了高耸入云,翡翠碧玉打造的承露盘,相传这里承接的仙露可以益寿延年。
大殿外的台阶已经被朱红色的红毯铺满,上面还摆放着祭祀用的表案。
与此相对的是承天门外设置的宣读案和云盖。
「陛——下——到——」随着司礼太监那特有的洪亮而绵长的唱喝声传来,台阶两旁站着的乐队立刻开始奏乐。
正常来说,此时应该奏的是哀悼先帝去世的哀乐。
可现在李宿还没死,自然不可以放这种晦气的乐曲,而是奏起了宏大中正的上古礼乐,象征着大梁朝继承华夏正统,尊古守制,崇尚先贤。
在乐声中,皇帝的龙舆缓缓落下,新皇李阙容光焕发,虎踞龙行地走上台阶。
今日的李阙头戴高冕,上有十二旒玉藻,长度及肩。
身着金黄色衮服,衮服上要刺绣十二种图案,有日、月、星、龙、山、火等,象征皇帝统领江山万物。
除衮服外蔽膝、裳、大带等配件也都是用极品宝石玉璧打造,繁琐奢华,尊荣无上。
太上皇李宿坐在盘龙宝座右侧,神色复杂地看着儿子李阙一步步向自己这边靠近。
虽然对失去地位难免心怀失落抱怨,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李阙真是神采英拔,宛如天神降世。
「也许阙儿就是那条带领大梁走向中兴的真龙吧,让位给他也是正确的选择。
」李宿只能这样默默安慰自己。
按照以往的惯例,登基大典的顺序应该先是皇帝率众官员于奉天门上祭祖告天,然后才回这太和殿正式入座。
不过这次的登基大典还与皇后的册封大礼结合在一起,因此不得不打破诸多惯例。
毕竟皇后的册封礼是后宫嫔妃册封礼中唯一需要百官觐见,告诏天祖的。
因此为了简化程序,礼部就把仪式流程改为皇帝先到太和殿面见百官,接受禅让。
然后宣读皇后人选,最后帝后一起来到奉天门祷告。
这样一番安排也算是合情合理了。
在百官瞩目中,李阙终于来到盘龙宝座前,大袖一挥,霸气落座,居高临下睥睨着臣子们。
然后鸿胪寺官员上前奏请颁诏,得到允许后又传令官层层传令到承天门外。
那里早有等候多时的翰林官员在诏书上加盖打印。
此时有另一名鸿胪寺官员捧着诏书一路经过奉天门、金水桥,到达午门,放入早已准备好的云舆内,然后由云盖导引,再送回太和殿内。
这时,李宿明白到他出场的时候了。
他手捧黄绢包裹好的玉玺站起身来,颇有些不舍留恋地向儿子递过去。
他明白他这一递,送出了江山,也送出了皇后,纵然心里有些难受,但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回旋的余地呢?李阙双手从父亲手里接过玉玺,然后司礼监官员便上前宣读新帝登基诏书。
「皇帝臣阙,诏告皇天上帝、后土神只:梁有天下,历数无疆……今父垂老,心力不逮,退居太和。
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阙一人。
阙畏天之威,谨择元日,受皇帝玺绶。
告类于大神,祚于李家,永绥四海!」此时,四名充当仪仗队的虎贲铁卫从殿后而人,个个体貌雄伟,威风凛凛,四人护送着金鼓、旗帜和皇家御鞭。
此后,虎贲铁卫鸣鞭三下,又闪出一位禁卫军大将,恭谨有度地卷起殿侧珠帘。
鸿胪寺官员高喊:「行礼!」官员们口呼「万岁」,五拜三叩,然后紧紧贴伏在地上等待皇帝发布让他们起身的命令。
望着场下黑压压匍匐在地的一片官僚,李阙当真感受到一种会当凌绝顶,至高无上的高贵感。
想当初这些官员们还曾与他同列共事,面对他时虽然恭敬但也基本算是地位平等。
可如今他登基为帝,所有这些官员都沦为他的臣子,自己一念之间就掌握着他们的升降调任,甚至是身家性命。
这就是权力的魅力,这就是君主的威势。
饶是以李阙沉稳坚毅的心性,也真有些飘飘然的感觉。
但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才是他真正期待良久的。
江山固然重要,权力固然醉人,但在他眼里都只是为了一件事服务:将他的母亲变为他的皇后。
如果没有母亲苏月心相伴,这万万里河山在他眼里也只如废 土,这煌煌帝位他坐之也索然无味。
他所做的只是想和母亲一起处在这大梁的最顶端,永远幸福平安地生活下去。
为了这个目标,一切阻拦者都会被他撕成粉碎。
于是李阙按捺住心中的激荡,沉声道:「众爱卿平身!」百官依次站起,李阙便示意礼部官员皇后册封礼可以开始。
于是銮仪便出发去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