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不明白,张巡抚是怎么在处理政务之余,还写那么多字的?
还是……这书他其实早就写好了?
可要是早就写好了,为什么不一次给他?
沈家家主没忍住跟自己的妻子说了自己的疑惑。『地址发布邮箱 ltxsba @ gmail.com』
沈家虽然是商户,但沈家家主的父亲对读书人极为向往,也就花了不少银子,给沈家家主娶了个书香门第的小姐回来。
这位沈夫人也确实颇有才学,时常有些独到的见解。
沈夫人问:“你为什么认定茕独散人是张巡抚?他们或许是两个人。”
沈家家主恍然。
沈夫人又道:“这书应当是刚写的。之前就有人去过临湖县,发现茕独散人压根没跟临湖县那些苦主聊过……他这次写五年前的水灾,虽然借了百姓之口,但肯定不是真的由百姓口述,应当是他记录了自己曾经的见闻。”
“夫人说的对!”沈家家主立刻道。
“不过……”沈夫人欲言又止。
“不过什么?”沈家家主问。
沈夫人道:“茕独散人应当很缺钱,他每日都送八千字的手稿过来,若非缺钱,又哪会写这般多?”
沈家家主想到自己早年读书,写一篇几百字的文章都要苦思冥想大半天,深以为然地点头。
沈夫人又道:“相公,你快些让人去印这书吧,离商队去京城的日子,也没多久了!”
沈家家主闻言,立刻就带着稿子去书坊了。
黎青执每天写八千字,写了十多天,就将《逃荒录》写完了。
张巡抚看到结尾处一个“完”字,有些怅然若失。
大齐太大了,时不时有水灾旱灾发生,六年前的玉溪府水灾,跟以往老百姓经历过的大灾相比,其实算不得什么。
他之前,就几乎已经不会再想起这场水灾。
但黎青执这书,却仿佛让他亲身经历了一遍六年前的玉溪水灾。
这场早已被很多人忘记的水灾,当年的惨烈是众人难以想象的。
无数原本生活幸福的人,家破人亡。
逃荒途中,蕴含着血和泪的赤裸裸的人性更是清晰地展露在纸上。
长叹一声,张巡抚又找人来誊抄。更多小说 LTXSDZ.COM
他以为这书已经写完,黎青执不会再给他稿件,但不想第二天,他又收到了黎青执送来的厚厚的信封。
黎青执又写了别的?张巡抚一愣,随即打开信封。
这次出来的,确实是一部新书,名叫《治水策》。
这书开篇,黎青执照旧以“茕独散人”的口气,写了这书是怎么来的……
在书里,茕独散人说这书是整理了玉溪府盂县县令李兆的治水之法,加入自己的一些见解写成的。
张巡抚看到这开头,就是一愣。
然后往下看去。
黎青执送来的稿子只有六千字,写到的东西并不多,可即便如此,张巡抚也已经忍不住叫好。
这里面写的,都是非常实用的东西!
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看后面的内容,想将之推广开去!
张巡抚看完一遍,目光又落在开头。
这《治水策》,是黎青执整理了盂县县令李兆留下的治水之法,重新写出来的?
张巡抚知道那位被满门抄斩的盂县县令是无辜的,事实上,当年在朝中,有很多人这么觉得。
只是那盂县县令只是个举人,在朝中一点关系都没有,压根没人为他伸张!
他最终只能默默死去。
可谁能想到,他竟然这般有才?
那钦差,这是杀了一个大齐的栋梁!
太可惜了,真的太可惜了!
张巡抚一时间,甚至都恨上了当年那位钦差。
深吸一口气,张巡抚又让人将之誊抄,然后送去沈家。
他觉得这《治水策》,比《逃荒录》更有用。
黎青执写《逃荒录》,应该是想要一个公道,而《治水策》……这是能惠及百姓的。
而另一边,沈家家主正为《逃荒录》已经写完高兴。
既然《逃荒录》已经写完,他就可以早些将书印刷好,然后送去京城了!
就在这时,他又收到了张巡抚送来的书稿。
《治水策》?当年盂县县令,还留下了这样的东西?
而茕独散人……将之整理出来了?
他们这些商人虽然有时候利益至上,但也见多识广。
沈家家主拿出六十两银票,让人送去给张巡抚,又吩咐下面的人,让他们加快印刷速度——他要多印一本书。
《逃荒录》一共十五万字,沈家家主已经决定,分成上中下三册装订。
而现在,会再增加一册,那就是《治水策》。 黎青执一开始写《治水策》的时候,没想到要涉及原主父亲。
一直到开始动笔……他想到了原主父亲苦读治水相关书籍,带着盂县百姓挖掘沟渠,想解决盂县水患的事情。
要不是原主父亲倒霉,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水灾,玉溪府之前修筑的大坝又偷工减料以至于被冲毁……过个几年,原主父亲说不定真能把盂县治理好,还会让盂县在小水灾里,得以保全。
李兆不算天才,但他是真心想为百姓做点事情的,可惜了。
而且,那到底是原主的父亲。
黎青执干脆就把自己穿越前知道的知识,冠上原主父亲的名号,写了出来。
至于他为什么会知道这些……他开篇就写了,他无意中得到了李兆手写的书册!
黎青执对张巡抚,也是这么说的,正好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懂这么多。
黎青执写《治水策》的时候,金小叶将吴白川要的货物备好,全都给了吴白川。
然后她就听到了吴白川的抱怨:“沈家那边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说是出发的日子可能会晚几天……我急着去京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