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何殊的心情十分好。
招来汪林,直接将那份手札的作者信息交给对方。
“汪大伴,着人拟旨,封伍少江为太子舍人,暂定七品,赏安家银,即日赴东宫就职。”
汪林恭敬的应下后,毫不耽误的直接去中书省传令,当然是以皇上的名义。
对于御书房中的两位,哪位说话更算话的事,身为皇上身边最为信重的秉笔大太监兼内侍大总管,汪林心里早就有数,但也只会烂在肚子里,不会在外闲说半个字。
汪林走后,正宁帝才好的问道,“到底是什么人,竟让皇儿如此欣赏?……一个秀才?有何特殊……看样子应该是个会种地的。”
能有机会被递到宫里的这些建言书,都已进行过初步确认与调查,以确保建言书中内容与作者,乃至建言书中提到的人与事,都能对得上号。
从而尽量避免出现冒名顶替或是言之无状、造谣诽谤之类的现象,就算出现,也要确保那种不靠谱的内容不会被呈上去。
“最关键的就在于他会种地,而且从这些内容言之有物,可以证明他确实有在用心种地,而且很有想法,勇于大胆尝试并改进,这正是我很需要的人才。”
看着何殊毫不掩饰的欣慰与欢喜,正宁帝不禁好。
“种地竟然也有这么大的学问?”
何殊毫不犹豫的回道,“这是当然,这些农业种植方面的人才,若能研究出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研究出如何除病害以防减产,如何在尽量节省人工的情况下,提高劳动效率,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泽无数人的大功绩。”
正宁帝当然知道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但他对何殊说得这些,都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听着就知道很有道理的样子。
“既然善于种地,你将他安排到农务司不就行了,怎么让他当太子舍人?”
何殊坦然解释道,“一来是因农务司都是钻研这一行的人,同行相轻,他去了难服众,也难有作为,二来是因儿臣今天看到船队带回的新作物中,有两种此前从未见过,看着挺投缘的品种,让送了一部分去东宫,可以让这个伍少江负责研究一下。”
正宁帝有些无语的看着她,“东宫都快被你变成新作物培植庄了,东宫的官员,现在也成了大安最有名的一批不务正业的官员。”
要不是知道内情,谁能想到堂堂太子少詹事,竟然成了一个给太子管帐、巡查产业的,新任命的这位太子舍人,竟是招来种地的。
拿起下一份建言书的何殊不以为意的回道。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只要我们能做成事就行。”
正宁帝深有感触的点头,“不过这么一人秀才凭借一份建言,一步登天当上太子舍人的消息传出去,肯定会有更多人想要通过这种途径晋身。”
他已经看到那伍少江的生平,现年二十七岁,十五岁考中秀才后,一直不曾中举,终日埋首于田间地头。
多少人为了能够通过科举出仕,白首不移其志,可是这个伍少江,却能通过一份建言,直接成为太子舍人,前途无量的东宫近臣,怎能不让人羡慕与向往。
这件事情所能造成的影响,势必能比杜乐贤的经历更加引人瞩目,从而引起更多人的效仿。
何殊当然知道这件事所能带来的后继影响,但她不介意,只是又要更增加一些工作量而已。
只要能从中多筛选出几位确实有真材实学的人才,一切的付出都值。
以皇帝的名义安排下去的事,效率当然很高。
只是几天后,突然被从地头叫回家接圣旨的伍少江有些懵。
既为自己突然被授官一事感到懵,也为自己明明是往建言箱中投了一份农事手札,现在却被封为太子舍人一事懵。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他的父亲就已用力推了他一把,示意他赶紧说些表忠心的话。
可是伍少江言语木讷,除了拱手向传旨的礼部官员及陪在侧的当地县令施礼致意外,实在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好,因为他的脑子还是糊涂的。
不过他本能的知道,若是自己敢在此刻说出自己不想当太子舍人,只想种地的话,肯定会被一直恨他不争气的父亲给亲手打死。
不管是前来宣旨送安家银的礼部官员,还是当地的县令,都能看得出来,这位看上去跟普通农人没什么区别,却能突然一步登天的秀才,是个脑子不怎么精明的人。
可是就这么一个人,竟然能有机会凭借一封建言书,从一介秀才晋为正经的七品官,而且还是前途无量的太子舍人,这番际遇,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直到官府中人与一干听说消息,争相前来道贺乡邻,都被他那高兴到红光满面,仿佛瞬间年轻十岁的老父亲,带着兄弟们好生送走,伍少江仍然呆愣在原地,脑子里一片混沌。
伍少江的妻子王氏担忧的看着丈夫,小声跟婆婆李氏说。
“娘,朝廷给封的官,好像不是相公常说的司农官,他……该不会不想去当这个官吧。”
李氏眉头一皱,也有些担心,倒是旁边偷听到这话的伍家二儿媳立刻嚷嚷道。
“那可不行,虽说咱们现在已经分家了,一笔写不出两个伍字,他三叔也必须去当官,当年供他读书那会儿,可是我们全家一起供的。”
哪怕是已经分家的小叔子得了官,说起来也是他们伍家出了个当官的,这得是多大的光,老伍家都能跟着沾光。
李氏迅速甩掉手上的抹布,不满的瞪着二儿媳。
“谁让你供了,老三早年读书是我和他爹供的,等你们嫁进来的时候,他读书考得好,已经不怎么花家里的钱了,后来考上秀才公,还得了官府的奖银。”
嘴上这么怼二儿媳,李氏心中其实也有些慌,不仅伍少江的媳妇了解他那倔性子,她这个当娘的也很了解这个性格古怪的三儿子。
能以十五岁的年龄考取秀才,而且还是能够得到奖银的前三名,伍少江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的天分,是不用质疑的。
可是让没有想到的是,伍少江在读书上的成就,竟然就此止步,后面又相继参加两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