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崇拜他,在他身上,有我从小渴望,却始终只能仰望的气质。
受托而行,毫无敷衍,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专业标准,严苛训练,一旦着手专心致志于把事做到最好;松弛有度,镇定自若,训练之余总能让人如沐春风。
尤其是见惯风雨,坦然自若的性情,真羡慕他。
我不止一次怀疑,他和我真的是同年同届的吗?
临大事而有静气,我记得父亲第一次教给我这句话的时候,说了句他以为只是闲话,但我却铭记于心的话:‘遇到这种男孩,可以考虑嫁了。’
最后决赛时,他就坐在我身边,我突然发现,他似乎比我更紧张。
但我知道,那只是因为正在台上比赛的人,不是他自己。
能令他紧张的,不是比赛,而是我们和我们的梦想。
自此,我和他的人生轨迹重合。
也许,从见面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注定不能没有彼此。
我们涉足的,不仅是彼此的生活,更是生命。】
最后一句话,深深刺痛了齐鸿轩。尽管宋斯嘉并没有用“爱”这样的字眼,但是这样的文字表述出来的,除了“爱”以外,还能有什么别的解释呢?
【2007年,这一年我21岁。
我有了男朋友。
不是他。
因为他有一个比我出色得多的女朋友,我欣慰于对他来讲,我是能走入他生命中去的妹妹。
我谈了恋爱,如果这也算‘大事’。
真没什么大不了,这段恋爱只延续了八个月……
当然,时间再短,该发生的事还是差不多都发生了。
我终于知道在异性怀抱中是什么感觉,也永远丢失了一样被叫做‘初吻’的东西,甚至还品尝过男生最隐秘的那种滋味。
都没什么好让人脸红心跳的,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必然会经历的东西。
我这么淡定,也算一种成长吗?】
该发生的,差不多都发生了?齐鸿轩真讨厌这些碎片式的文字,不知道最终成型的《我的流年嘉梦》是不是也是如此,还是会写得更明白些,可现在他只能对着这些展开联想。
【2008年,这一年我22岁。
大学毕业!
可我毫无感觉。因为我选择了直博。
暑假结束之后,我在家中收拾行囊,又搬进了学校里另一个宿舍,仅此而已。
我的本科生活结束得竟如此匆忙。匆忙到,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没有学士服,没有毕业照……
仅有散伙饭后的宿醉,和一个个同学不分男女的紧紧拥抱,还有哭得唏哩哗啦以后被拍下的会被嘲笑一辈子的糗照……如果今后还会有人拿着这些照片来嘲笑我的话。
然后,又开学。
我,就这样,研一了。
唯一能算得上与众不同的一件事,我在毕业前又恋爱了。
是不是很不走寻常路呢?
很认真,很努力地恋爱。
然后,发现,很多我本以为自己懂的,其实根本不懂。
这一年,我曾为一些最简单的事或物,由衷地开心过。
也曾为一些看似细微的事或物,真切地悲伤过。
这一年,我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
不过,这就是人生,就是成长,不是吗?
这一年,他远去英伦。
我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回来,不知道还会不会见到他。
尽管我们一直都保持联系,但人生不就是可能随时有一天,原本熟悉的那个人突然永远走出了我们的视线吗?】
【2009年,这一年我23岁。
由衷地感到寂寞。
这一年,家里几乎所有没结婚的女孩,无论什么年龄,都经历了由double到sgle的转变。
既然选择了,就要微笑面对。
我以为,自己是坚强的。
累了,难过了,就借爸爸的肩膀靠一靠。
如果有另一个肩膀,更好。
这一年,我欣慰于他的好。只是一封邮件,他就从欧亚大陆的那一头飞回中宁。
我甚至贪恋于这种好了。
一个拥抱,可以让我泪流满面。】
对这段文字里描述的事,齐鸿轩是不了解的,他只能猜测那个飞回来的人是沈惜,却不知道他为什么回来,更好宋斯嘉给他发的邮件里究竟写了什么。
这种只鳞片爪的碎片信息实在太折磨人了!
【2010年,这一年我24岁。
这一年,丹遭遇了感情上的重大变故。
憔悴,让人心痛。
我至今记得她的强颜欢笑和无声的哭泣。
那一年,去石鞍寺上香。
我并不信佛,但那一次却格外虔诚。
自己似乎并没什么可求的,我希望她能得到更好的转机。
祈祷莫名灵验。
每一次,我替别人许的愿都能成真。
我自己的结局在哪里呢?
只在年初春节时见过他一次,在一个宁静的下午,喝着宁静的咖啡。
隐约记得有人说:上海与东京咖啡馆的不同,是在上海的咖啡馆里,暗处总藏有厚厚的尘。在那个咖啡馆的窗台上,我也见到了绒绒的尘。
冬日的阳光,本是清冷的。却因为这一层细尘,也因为面前的他,让我有了温暖的感觉。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试图告诉自己,坐在桌子对面的他,只是在尘世里与我蓦然相逢的男子,他不属于我。
可在午后浑和着光尘的幻梦里,折射着让我不舍的绚烂光芒。
我说,我想再喝一杯咖啡。
不贪恋杯中滋味,只为一起喝咖啡的人。】
文字到此戛然而止,没头没尾,尽管每段都标注了年份,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关于那一年的全部内容。齐鸿轩相信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