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客套地笑着扶住董卓,“足下好歹也是司空了。”
“这也多有赖大人提携。”董卓虽然起了身,但口气依旧恭敬。
起身后的董卓发现,袁隗并不是一个人来的。
他的身后,跟着三个三十多岁左右的年轻人。
一人身长俊朗、温文尔雅;一人相貌俊美、气度威严;一人表情放肆、盛气凌人。
董卓很快就认出了三人。
太仆袁基(字士纪),大将军袁绍(字本初),以及后将军袁术(字公路)。
此三人是目前汝南袁氏的核心人物,虽为晚辈,但他们实际地位不比作为老一辈的袁隗要低多少。
“仲颍见过三位公子。”董卓向三人也恭敬行礼。
袁基和袁绍很快便回了礼,而袁术只是敷衍地回礼,且完全不掩盖其蔑视之情。
但不论是袁基,袁绍,还是袁术,他们都没有和董卓有任何对话。
“那么,就请各位入座吧。”董卓摊手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有劳仲颍了。”袁隗也在拱手后前去入席。
三兄弟紧随其后,完全没有看董卓一眼。
对于袁氏三公子的无礼举动,董卓的脸上似乎没有展现出任何变化。
因为很快,又有人到来了。
只见两名分别看起来五十多岁和六十多岁的,留着黑须的儒雅男性,来到董卓面前,主动向董卓行礼。
“董公!”“拜见董公。”
“哦!这不是伯喈(蔡邕的字)和慈明(荀爽的字)吗?”一见到两位来者,董卓赶忙迎接道。
这二人,便是董卓专门请来的因党锢之祸而被迫隐居的两名名士,蔡邕(字伯喈)与荀爽(字慈明)。因为董卓奏请朝廷大赦的缘故,这二人均得以得到赦免,也因而接受了董卓的任命,前来雒阳(洛阳)赴职。
董卓明白,虽然自己有以张奂为首的【凉州三明】为师的声望,以及董太皇太后同族这一身份,还有现在匡扶朝廷的功绩,但这并不能完全服天下士人之心。
而蔡邕与荀爽二人,则是可以让他进一步打入士人圈子的一个重要路径。
而且与他所熟知的历史不同,这次蔡邕与荀爽并非被半强迫而来,似乎更多是自愿,所以对于董卓来说,这一状况可能更有利。
“抱歉二位。”董卓向二人示意了一下灵堂,“本来想要设宴款待两位的,但因为大丧的事,就只能推一推了,还望二位谅解。”
“董公哪里的话。”蔡邕挥手道,“董公匡扶朝廷,天下归心,我等这次前来投奔董公,就是希望能助董公一臂之力。至于小节,董公大可不必理会。”
“正是如此。”荀爽说道,“董公拨乱反正,此乃大义也。至于那些小节,无需在意。”
“有两位此言,咱家心里也踏实了。”董卓微笑道。
就在此时,另一名儒雅的老者之声,传入董卓耳中。
“阁下近日可好?”
董卓转过身去。
一名面相刚正的老者,此时正朝董卓拱手行礼。
“王太仆。”董卓也恭敬地回礼。
身旁的蔡邕与荀爽也一同行礼。
这名老者,是位列九卿的太仆王允。
后世之人,哪怕只是略懂三国演义,都知道王允与董卓之间的故事。
那就更别提现在这个二次为人的董卓。
不过这个董卓对王允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敌意。
毕竟董卓相信自己这数十年来努力塑造的人设,足够让对方至少不会站到自己的对立面上。
“这数日之间,突变甚多啊。”看着不远处灵堂里的两句棺椁,王允感叹道,“先是遂高(何进的字)与叔达(何苗的字),然后连建阳(丁原的字)都被手下人所害,人心惶惶。阁下,您现在身负重任,朝廷……不,天下安危,可能就得看您了。”
“多谢太仆美言。”董卓恭敬地说道,“不过朝廷乃至天下之安危,不是我一个匹夫一人就扭转的。这还需与诸公共同努力,方可成事。”
不论是王允,还是蔡邕与荀爽,均点头表示赞同。
“那么,就请诸位先入席,以待仪式开始。”
做了“请”的动作的董卓,在安排了三人的入席以后,转身一看。
只见曹操这时也已到来,向其拱手行礼。
“孟德啊。”董卓拍了拍曹操的肩膀,“来吧,一起入座吧。”
***
大丧仪式开始了。
董卓与曹操并排而坐。
“孟德啊。”董卓说道,“对吕布那厮的审问怎么样?”
“那厮可真是嘴硬。”曹操回答道,“拷打数日还不肯供出幕后主使,甚至还对董公有不敬之言。”
“是不是一口咬定是老夫指示他的?”董卓的脸上毫无波澜。
“正是。”曹操点头道,“但在下已经查明了书信,董公只是邀请吕布那厮改投大人名下,绝无提出要杀害建阳(丁原的字)之事。所以在下绝对不会相信此言,天下任何人都不会相信。”
“老夫为人坦坦荡荡,这种档次的污蔑,让他那厮说去吧。”董卓对此毫不在意,不过随即话锋一转,“但这事必须有个交待,不仅仅是对建阳(丁原的字),也是对满朝文武。”
“说到建阳(丁原的字)。”曹操这时压低了声音,“如今有人提到他火烧孟津的事。当地虽然在董公的资助下得以开始重建,但依旧对建阳(丁原的字)所为积怨颇多。这该……”
“是啊,这个的确是个问题……”董卓低头稍微思考了一下,随后用玩味的眼看向曹操,“孟津的事,也要有个交待。”
“在下明白。”曹操新领会,微微鞠躬。
“反正那厮谋杀执金吾,本身就是死罪了。”董卓缓缓说道,“有些事情目前还不宜深入追究太多,以免夜长梦多。”
就在此时,董卓的目光,放在了前方不远处一个人身上。
准确的来说,是一个女人。
这名女子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