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经常会冒出一面一面的木质栅栏墙,凭空将城垛拔高数尺。
夏兵好不容易攀上城垛,却还要继续往上翻过木栅栏才能蹬城。
而宋兵则趁机隔着栅栏拿枪乱捅,夏兵登城皆持短兵,隔着栅栏无法还手,甚至连抵挡都困难,处于单方面挨打的状态,一不留便要送命。
为此夏军不得不将盾牌绑在胸前,手持大斧去砍那些栅栏。
而好不容易翻过了栅栏,就会发现宋军竟然将塞门刀车也搬到了马道上,两边平推着往中间挤,生生将缺口给挤回去。
还有各种各样的火器、毒烟……六天内十九次成功登城,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又一次的赶下城的。
每次夏军拿出针对性战术,都会发现宋军又有了新花样。
嵬名阿埋亦不由赞叹宋军真不愧天下最善守之军,郭信之亦不愧百战名将,当真非同凡响。
五天之内,并未蚁附攻城,却有超过八千的伤亡。
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之后,宋军的那些巢车、栅栏、悬裨终于被夏军的勇士们一个一个清理掉了。
但是最后,他们发觉还有一支最大的拦路虎,宋军的顽强。
对于这些不要命的宋人,夏军士卒除了用人命去磨去耗,再也别无他法。
城脚下那夏军士卒的累累尸堆,显示着战事进行展的是多麽缓慢而艰苦血腥。
现在,对垒车部队上面的弓箭手们,几乎已经全换过一遍。
最初的那一批都已战死,现在的这批人,箭术还在其次,首先要求的是能穿两层铁铠能够长时间射箭,不少铁鹞子竟都上去了,担任弓箭手的角色,这在西夏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不过这些挫折是可以容忍的。
因为胜利的天平正在向他倾斜。
夏军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这些代价毕竟不是白费的。
夏军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大规模使用器械,只能靠自己慢慢的摸索积累经验。
而且经过这几天的战斗,夏军对这些巨车的操控也越来越熟练,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进退移动渐渐有了简单的套路章法,和攻城的步兵也能做一些配合。
嵬名阿埋深信,这次战斗肯定不会像手下那些将领们设想的那样简单,宋军毕竟不是吃素的。
但是就算死耗到底,宋军也一定耗不过自己。
因为自己有这些战车的帮助,因为自己人多,等宋兵耗的筋疲力尽、最后一兵一卒也耗干净之后,胜利自然到手。
对于此战的胜负,他已经胸有成竹。
而平夏城是宋军整个西部疆域范围内最坚固最大防御最严密兵力最充足的城塞之一,如果西夏有能力攻下平夏城,那麽理论上陕西境内甚至整个宋朝境内的任何城池在面对西夏军队时都不会是安全的。
这就是平夏城之战给宋朝释放的信号!当宋朝面对这个信号,是否会对目前所行的政策作出调整?不论做出何等调整,嵬名阿埋都认为肯定是对西夏有利的,因为目前的局势实在已经不能再坏了,若有转变,只能是向好的方面转变。
嵬名阿埋认为这才是和宋朝打仗的方式,宋朝是大国,疆域远超西夏,人口更是西夏的几十倍!靠一两次胜仗、不停地劫掠边境是吓不住他们的,只会激怒对方发动规模更大的报复,这是目光短浅之举。
只有以打促变,才是和这种大国相处的方式。
只要宋军在自己最拿手的守城战上出现一次大的惨败,宋朝对西夏的政策一定会有所改变,嵬名阿埋对此深信不疑。
为此,他不会给宋军任何机会。
他这几天日夜不停的攻城,就是充分发挥了人多的优势。
以前面对宋军的高墙坚垒,西夏往往空有兵力的优势却难以发挥。
但是现在有了这些巨车,西夏争取到了这样的机会。
西夏军队可以轮番休息,但是宋军不行!在这些巨车的威胁下,西夏军的每次攻城都可能是致命的,所以每次进攻宋军都必须全力应付。
这也就是说,宋军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宋军再善守,也不是铁打的。
是人就有累垮的时候。
而这五天内,他已经进攻了二十三次,昼夜不停!宋军在无法睡眠休息的情况下,坚持五天战斗,他觉得已经到极限了。
而西夏的生力军却是源源不断的。
唯一让他真正担心的,是粮草。
数十万大军在外,每日消耗的粮草物资堆起来都和祁连山一样高大。
宋军消耗不起体力人力,夏军却是消耗不起粮草。
两边都耗不起,但是两边都得耗下去。
看谁先耗死谁。
夏军还能咬牙耗下去,粮草仍可消耗个七八天左右。
宋军还能耗七八天吗?或许再耗个一两天,宋军就会不战自溃?可能性很大,但是嵬名阿埋不想赌博。
反正主动权在夏军手里攥着,他可以选择消耗战,也可以选择立刻发动最强烈的全力进攻!他要把每一分可能性都牢牢攥在手心。
他要的是十成十的绝对把握。
宋军现在正是最虚弱的时候,而他要集中力量发动最强的雷霆一击。
狮子搏兔,全力以赴,不给对手任何机会!本来那些巨车给宋军的压力就够大的了,但是他要在上面再加一层压力。
宋军若是以为那些巨车就是西夏的全部底牌的话,那就错了!对于这场战役准备了那麽久,嵬名阿埋给宋军准备的惊喜可绝对不止这一个。
消耗战到此为止了,明天就是决战的时刻!该那个东西出场了!他面色冷硬,抬手示意了一下。
身边旗牌官会意,取出一面令旗。
众军官上前领命,高举令旗策马直奔后阵而去……城头之上,惨烈的肉搏如火如荼。
人与人之间的挤撞,铠甲与铠甲之间的碰撞,刀斧劈碎骨头发出的恐怖声音,濒死的惨叫哀嚎。
宋军两侧如丛林的长枪攒刺,拼命往中间乱戳。
但是能突破重重险阻上来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