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四十九章:御门听政

第四十九章:御门听政

承天门前的早晨天蒙蒙亮,人就来了许多。更多小说 Ltxsfb.com

大明二七六年七月十九日的这一天,是京师百官最需要打起精神的时候。因为,这一天是早朝的日子。大明的御门听政在隆庆六年时定为每旬三次,逢三、六、九日为期,朱慈烺登基以来虽然减少了次数,但也只是改为了逢九议事。

作为帝国的心脏,承天门前这里汇聚了最多的中央机关,犹如后世的中南海一样。

从大明门到承天门的小道有变可谓是京师衙门全部密集分布的地方。这里不仅职权最重的礼部、吏部、户部、兵部以及工部等六部衙门中的五个,也有鸿胪寺、太医院等并非核心部门的官署。

如果说天空之中有一颗陨石砸落在这里,哪怕是承平时节,整个帝国的行政系统也要就此瘫痪,难以恢复。

但今日,这些衙门的官员纷纷不再想着如何处理公务,都被一个震动整个京师的大事件所惊动了,纷纷显得心不在焉,就是早早赶到的御史弹压着秩序,也是心有期待地张望着。

他们期待着,也预料到了即将会有重要的大事发生。

大臣们渐渐次第到了,通往宫内的承天门也已经发出了吱呀吱呀的声音,宫门打开,内里就是紫禁城。

这时,六科廊的兵科给事中霍亮走到了承天门签站定,表情格外严肃,他朝着一同赶来的兵科同僚与前来声援的都察院御史吴培友点了点头,站在承天门前,轻咳一声,引起了众人的目光。

“诸君!我大明立国三百载,养士百年,进谏正误,就在此日了!”

时空仿佛在这一刻凝滞了,所有人听到这一句的时候,纷纷不由站定,全都想起了大礼议事件。

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早朝刚结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倡导众人道:“宪宗时,百官在文华门前哭请,争慈懿皇太后下葬礼节,宪宗听从了,这是本朝的旧事。”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亦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随后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在金水桥南拦阻挽留群臣,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等又号召群臣。随后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世宗改变旨意。

其后势态更是进一步升级到有大臣去左顺门前擂鼓大哭,随后引发嘉靖皇帝的廷杖。光是生生杖毙的就足足有十六人。

付出了十六条鲜血的代价后,大礼议事件告一段落,以嘉靖皇帝胜利告终。

尽管后世有人说,这一场大礼议事件后,大明风骨尽皆沦丧,人人争相谄媚,士林由此污染,就连皇帝的廷杖,也成了一道沾染着前人鲜血的人血馒头,众人趋之若鹜,以为政治资本。

现在,霍亮站出来了。

谁都明白,一场大风波要开场了。

角落里,内阁、枢密院的大臣们纷纷对视一眼,都感觉到了沉沉的压力。李邦华已经先一步进了紫禁城,他有畅通入内的权力。

杨文岳神情平静,仿佛早已猜到了一切。

吴甡声音低沉道:“只有一个霍亮吗?”

如果是的话,很快就会有人出场收拾掉这一切。弹压早朝秩序的御史已经走了过来,身后十数个锦衣卫力士沉沉地踏着步子,威慑力十足:“诸公,前几日魏藻德、谢升的脑袋,几位这么快就忘了吗?”

听到这一点,霍顿眼中微微闪过一丝闪躲。甚至,通行的都察院都察院御史吴培友也忍不住后退了两步。

但很快,跟着退步的人就成了前来弹压秩序的御史唐亚以及他身后的锦衣卫,看到这人出场,他们纷纷忍不住止住了步伐,甚至大步后退。

教育与文化大臣昂然挺胸,身着一身显然洗刷干净过的朝服,格外肃穆,挺身而出。此人,赫然就是两朝元老,士林声望格外隆重的黄道周!

“石斋先生出来了!”霍顿见此,顿时激动不已,这是一个重量级的盟友:“人心在此,正误了然啊!石寨先生也要上表谏言!”

“这事情真的闹大了……这一次拒绝议和,甚至斩杀来使实在是不应该啊!”

黄道周忽然感觉到了气氛不对。

果不其然,不少目光悄然间汇聚到了霍亮的身上。

霍亮扭捏了一下身子。

朱慈烺道:“各司其职,这是朝廷官员的本分。只可惜,有些官员,却只顾着搏一把惊天的大新闻,便以为可以利用舆论的声势来强行达成目的。国事决策,沦为意气之争。有人说,我大明最好当的官儿,便成了那等清贵言官,仿佛拿着一个言者无罪的牌子便可以肆意妄言,却不知,闹了多大的笑话!”

霍亮明白自己不能再沉默了。

他深深呼出一口气,看向朱慈烺,沉声高呼:“圣上!臣乃兵科给事中霍亮,有一谏言,请奏圣上!若圣上不纳谏,则臣今日长拜于此,绝不离开!”

“好!”朱慈烺笑道:“你想说,好哇。朕给你机会,给你大大的,足够的机会!”

霍亮缓缓呼出一口气,道:“敢问圣上,缘何如此上佳的条件,依旧一意孤行,不愿议和,收回辽西一直到宁远锦州之地!而今天下盗匪肆虐,灾祸四起,正是需要与民安息的时候。国库这些年空空如也,近来好不容易有了一些积蓄。若是再穷兵黩武下去,这大明社稷就要完了!”

朱慈烺静静地看着霍亮,又看向黄道周,微微一阵沉默。

场内气氛一下子绷得格外紧张,所有人都看着这一切,静静地等待着朱慈烺的变化。这几乎是一个注定划时代的举动。

考验朱慈烺政治智慧的时候到了。

朱慈烺看向黄道周:“黄卿,也是这个意思吗?”

“臣……的确非谏臣。按说,这是臣职责外的事情。但臣……委实难以理解,这放弃议和之举。”黄道周沉声说着。

朱慈烺大步走去,看向都察院御史吴培友,笑道:“这位爱卿也是如此想法吗?”

“臣……委实不能理解拒绝议和,斩杀来使!”吴培友躬身回复。

朱慈烺一个个问过去,几乎将黄道周身后的所有人都问了个遍。

毫无疑问,只要是心智正常的人,都在支持议和。

朱慈烺环顾过去,目光从大明中枢的文武百官之中一一扫过,一个个目光对视之下纷纷怀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