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 > 苏东坡传 > 第二十章 国画

第二十章 国画

衰之理,也正享受眼前大自然的森罗万象。随时他都可能立起来,提笔沾

墨,抒写胸怀中之所感,或是用美妙的诗歌,或是用气韵生动的一幅画,或是用神

味醇厚的书法。

有一次,杜几先带来一张上好的纸张,请苏东坡在上面写字,但是他提出了字

的大小排列等问题。苏东坡笑着问他:“我现在是不是卖菜?”哲宗元佑二年(一

0八七)三月,康师孟已经出版了苏氏兄弟九本字帖的精摹本。苏东坡自己的若干

朋友都是热心搜集苏字的。一天晚上,他的几个朋友在他家,正在翻查几个旧箱子。

有人找到一张纸,上面的字是苏东坡写的,还依稀可读。仔细一看,原来是他在黄

州贬谪期间醉中写的“黄泥板词”。有的地方已然污损,连东坡自己都不能辨认。

张来抄写了一遍,交给苏东坡,自己则保留那份真迹。几天之后,苏东坡收到驸马

王诜寄来的一封信。信里说:“吾日夕购子书不厌,近又以三缣博得两纸字。有近

画当稍以遗我,勿多费我绢也。”

有苏东坡几封给朋友最亲密的信,刻在石头上,他去世之后当做拓片卖,就是

所谓“西楼帖”,这本帖至今还在,看来就仿佛邻居的目光一样熟悉。苏东坡在一

封信的再启里,他代妻子向一个朋友道谢,因为那个朋友送了他妻子一把梳子。在

另一个再启里,他说要送人一锅咸猪肉。

说中国书法是一种抽象画,这种解释真是再容易不过。中国书法的问题和抽象

画的问题,确是相似。在评论中国书法时,评论者完全不顾中国字的含义,而根本

上就看做一种抽象的组合。说中国字是抽象画,只因为不像普通画那样描写具象的

物体。中国字由线条和线条构成的偏旁所组成,具有无限的变化,而艺术原理则要

求这些字之排列成行,必须排列的美妙,必须与同一行或其他行的字配合洽当。因

为中国字由最复杂的成分所组成,所以呈现出构图的各种问题,包括轴线、轮廓、

组织、对比、平衡、比例等项,尤其重视整体的统一。

艺术上所有的问题,都是节奏的问题,不管是绘画、雕刻、音乐,只要美是运

动,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甚至在建筑,一个哥德的教堂向高处仰望、一

座桥梁横跨、一个监狱沉思。从美学上看,甚至可以论人品而说“猛冲”、“疾扫”、

“狂暴”,这都是节奏概念。在中国艺术里,节奏的基本概念是由书法确立的。中

国的批评家爱慕书法时,他不欣赏静态的比例与对称,而是在头脑里追随着书家走,

从一个字的开始到结尾,再一直到一张纸的末端,仿佛他在观赏纸上的舞蹈一般。

因此探索这种抽象画的路子,自然不同于西洋抽象画。其基本的理论是“美是运动”

(“美感便是律动感”),发展成为中国绘画上至高无上的原理的,就是这种节奏

的基本概念。

这个运动上的节奏美的概念,改变了所有艺术家对线条、质量、表面、材料的

看法。因为,倘若美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所有平直的线条和表面,像工程蓝图的东

西自然都不属于艺术的范围,而人必须寻求,举例说,树枝的折线与不平直的线条,

因为只有弯曲与转折线才能暗示生命与运动;只要笔的压下,微顿,疾行,偶尔的

飞白泼溅,能细心并有意保存于纸上,则不难看出此种不平直的线条的生命力和运

动感。在中国书法和绘画里,当力戒平直线条,除非另有必要,比如描画桌子的边

缘,不得不直,这是基本的原则。结构的概念也随之改变了。倘若那些线面是僵直

死板的话,中国艺术家是不能满足于此种静态的安排与线和面的对比的。从此以后

要重视力量充沛的线条笔划,这便说明中国绘画技巧和其它形式的绘画之间的差异。

为了寻求富有活力的线条,中国书法家转向大自然。自然中的线条永远是暗示

运动,且其变化丰富无限。在灵提这种狗的平滑身上,天生是为了快速奔驰的,自

有一种美;而在爱尔兰小型猎犬的多毛而粗短的线条上,则另有一种美。我们可以

欣赏幼鹿的轻巧灵活,同时也爱慕狮子爪蹄巨大强劲的力量。鹿的身体美,不仅在

其调和的轮廓,也因为暗示了跳跃的运动;而狮子蹄爪之美是因为它暗示突然的攫

取与猛扑,并且此种猛扑攫取跳跃的功能,才赋予了线条有机的谐调。谈到这类节

奏之美,我们可以爱慕大象庞大笨重而不易控制的形状,蛇的婉蜒蠕动的紧张状态,

甚至长颈鹿瘦高细长的拙笨动作。所以可以说,大自然的节奏永远是含有功能作用

的,因为其线条轮廓都是生长发展的结果,而且各有其用途。由于大自然这些丰富

节奏,才磨练出我们欣赏的眼光。中国书法家想在笔下运动上所模仿的,就正是这

些自然的节奏律动,而也非中国感受力极为灵敏的毛笔不为功。有的笔划坚定而圆

满,暗示狮子蹄爪的巨大力量,有的笔划暗示马腿的强壮有力、骨节磷峋。有的点

划要暗示清爽整洁,字也有方正的肩膊腰肢和支架,像端正的女人,正如中国艺术

批评家所说如“美人头上戴鲜花”。有的模仿枯藤的美姿,藤的末端稳定而微微向

上弯曲,复点缀以一些嫩芽小叶以求平衡对衬。千万不可忘的是,那条枯干的垂藤

的平衡,是自然而完美的,因为其末端弯曲的形状与角度,全与此长藤的重量、茎

的支持力、在这边或那边残余的叶子的重量为依归的。

苏东坡说,他的友人文与可习书甚久而不见成功,后来一人独行山径,见二蛇

相斗。他从相争斗的两条蛇身上的律动,获取了灵感,把蛇身上那种矫健动作吸取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