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未尝参禅,而雅合禅理,死生之际,极为了然。一日置酒大会亲友,
酒阑,语众日“老人今且去”。因摄衣正坐,将奄奄焉。诸子乃惶遗呼号日“大人
今日乃与世诀乎,愿留一言为教”。老人日“本欲无言,今为汝恳,只且第一五更
起。”诸子未谕日“何也?”老人日“惟五更可以勾当自家事,日出之后,欲勾当
则不可矣。”诸子曰“家中幸丰,何用早起。举家诸事,皆是自家事,岂有分别?”
老人日“不然,所谓自家事者,是死时将得去者。吾平日治生,今日就化,可将何
者去?”诸子颇悟。
苏东坡接着说:“令岳丈以为余年无多,所以想尽量享乐。你们俩给我带个话
儿去好不好?说我要他只注意他自己的事,不要把日渐消弱的精力费在醇酒妇人上。
他最好思想,到了人生旅程的末端他能带什么走。”
在他敬重的朋友范镇死后,苏东坡说:“范景仁平生不好佛,晚年清慎,减节
嗜欲,一物不芥蒂于心,真是学佛作家,然至死常不取佛法。某谓景仁虽不学佛而
达佛理,虽毁佛骂祖,亦不害也。”
苏东坡现在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他受所有的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
居高位。他为坚持己见,饱受其苦,因此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朋友辈都望
尘莫及。司马光死后,当代学者之中,无人能望其项背,虽然他并不十分适于宰相
之位,但大家公认,以人品论,在整个官场之中,他是巍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有
一度他的两个朋友居朝廷最高的官位,一是吕公著,一是范纯仁。他弟弟子由在哲
宗元裕元年也已回到京师,任御史中丞,次年,升为尚书右丞。所有当年贬谪到南
方的朋友现在都回朝官居要津,包括驸马王说、王巩、孙觉、范祖禹。他在黄州的
老友陈糙也到了京都,不是来做官,而是来看苏东坡,享受友人欢聚之乐。大诗人
黄庭坚,原已与苏东坡通信有年,现已来京相交往,并正式拜在他门下。有数年期
间,苏东坡在通信中,屡次赞美他的“苏门四学士”,因此大为提高了四人的名气。
这时“苏门四学士”已是尽人皆知,他们就是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后来,
又增加两个,一是李鹿,一是陈师道,共为“苏门六学士”。
苏东坡之深军众望,却破坏了一门婚事。原来学者章元弼对苏东坡素极崇拜。
他本人长得并无足观,却娶妻甚美。婚后,妻子发现丈夫整夜读苏东坡的诗,对妻
子不甚理睬。后来妻子终于不能忍受,对丈夫说:“那么你爱苏东坡胜过了我!好
吧,把我休了。”丈夫便把她休了。这位丈夫章元弼告诉友人说他妻子遗弃他,全
是为了苏东坡。
这时苏东坡之受人欢迎,竟致好多文人模仿苏东坡的帽子。苏东坡戴一个特别
高的帽子,顶上窄而微向前倾,这样帽子后来叫“子瞻帽”。一天,他陪圣驾到难
泉游玩,当地正由宫中的怜工演戏。一个丑角头戴“于瞻帽”在戏台上自夸道:
“我这个作家诸位比不了!”别的怜工说:“怎见得?”丑角儿说:“难道你们看
不见我戴的帽子?”这时皇上微微一笑,向苏东坡看了一眼。
在这种情形之下,苏东坡和朋友们则恣情笑滤。在他官居礼部尚书又兼主考官
时,他和几个朋友和几个考官入闺几十天。在办公时间都忙着阅卷,苏东坡则不停
的在各屋里转,闲谈笑滤,简直教人无法专心做事。到了夜晚,他才自己做事,看
试卷,评等级,迅速之至。
有好多轶闻,说他如何当场捏造笑话。那些笑话里包括双关语,尤其是他和另
一个富有机智的才子刘那说话的机锋相对。有些笑话是可以译成英文的。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宰相吕大防,吕极胖,苏东坡到时,他正在午睡。苏东
坡等了好久,非常烦恼。最后吕大防出来了,苏东坡手指向客厅中一个大瓦缸里背
长绿苔的乌龟。
他向主人说:“这种东西没有什么稀奇,难得的是一种三对眼睛的乌龟。”
吕大防眼睛瞪得圆圆的说:“是吗?会有六个眼睛的乌龟?”吕大防心想不对,
自己一定被捉弄了;但是苏东坡学问如此渊博,定在什么书上读到过。
苏东坡回答说:“当然,在唐中宗时,有一个大臣向皇帝进献一个乌龟。皇帝
问他六个眼睛的乌龟有什么好处。大臣说六个眼睛的乌龟有三对眼,普通乌龟只有
一对。所以,你看,六眼乌龟午睡时,他要睡三个普通乌龟的觉呢。”
苏东坡常向朋友钱辩得意扬扬的夸大,说他多么喜爱他在乡间过的那种简朴生
活。他说吃饭时只有米饭、萝卜、一个清淡的汤,可是他十分快乐满足。一天,钱
辩送给他一个请帖,请他吃饭。请帖上说:“将以三白待客。”苏东坡从来没听过
那种东西,不知三白为何物。那天他一到,只见钱辩为他准备的只是很简单的一餐,
只有三件自东西摆在桌子上:一碗白米饭,一盘白萝卜,还有一碗无色的汤。苏东
坡忽然想起自己的夸大,知道是受人愚弄了。苏东坡等过了一些日子,他送给钱辩
一张请帖,请吃“三毛餐”。钱辩去赴席,发现桌子上一无所有。苏东坡请他坐下,
两人都坐下。过了好久,还没有菜上来,钱辩抱怨说饿了。苏东坡大言不惭的说:
“咱们开始吃吧,不用等了,快吃‘三毛餐’吧。‘三毛餐’就是毛米饭,毛萝卜,
毛菜汤。”(毛读如没)苏东坡这样报复之后,他也宽恕了那个朋友,二人开怀吃
了一顿盛餐。
做翰林学士时,苏东坡常在夜里深锁宫中。有一个极为崇拜苏东坡的,勤于搜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