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自“君子之交淡如水”得来的——水没有刺激的味道,
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
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
相遇,友情如故。
有的人不忙不快乐,苏东坡就是这一型。那时陕西旱象出现。已经好久不雨,
农人为庄稼忧心如焚。除去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求雨是为民父母官者的职责。
苏东坡突然活动起来。心想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不然神不会发怒。现在若不
立刻下雨,黎民百姓就要身蒙其害了。苏东坡现在要写一份很好的状子,向神明呈
递。在这方面,他是万无一失的。他现在准备立即在神明之前,以他那雄辩滔滔的
奇才,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在渭水以南,有一道高大的山脉,通常称之为秦岭,而秦岭上最为人所知、最
高、最雄伟的山峰,叫太白峰。太白山上一个道士庙前面,有一个小池塘,雨神龙
王就住在其中,这个龙王可以化身为各种小鱼。苏东坡就要到那个道士庙里去求雨。
他为农人求雨,但是也像一个高明的律师一样,他想办法教龙王明白天旱对龙王也
没有好处。在奉承了几句话之后,他在那篇祈雨文里说:“乃者自冬祖春,雨雪不
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五起。
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
之礼,莫不备至。下至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
其局以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亦无失愚夫小民之望。”
由太白山下来之后,他继续游历各处,特别是上次漏过的名胜。在当月十一日,
他曾求过雨,回到城里,十六日,曾下小雨,但是对庄稼则嫌不足,农民也不满意。
他研求原因。人告诉他在太白山的祈求并不是无效,但是神由宋朝一个皇帝封为侯
爵之后,再去祈求便不再灵验。苏东坡在唐书上一查,发现太白山神在唐朝原是封
为公爵的。山神实际上是降低了爵位,大概因此颇不高兴。苏东坡立刻为县官向皇
上草拟了一个奏本,请恢复山神以前的爵位。然后他又与太守斋戒沐浴,派特使敬
告神灵,说他们已为神求得更高的封号,又从庙前的池塘里取回一盆“龙水”。
十九日,苏东坡出城去迎“龙水”。全乡下人人振奋,因为这次的成功是他们
极为关怀的事。乡间早已来了好几千人,当地十分热闹,在“龙水”未到时,已然
阴云密布,天空昏黑。老百姓等了好久,雨硬是不肯下。苏东坡又进城去,陪同宋
太守到真兴寺去祷告。在路上,他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在他面前展开。
他从农夫手里借了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藏在篮子之中。到了城里,他
祷告乌云的诗里有:“府主舍人,存心为国,俯念舆民,燃香疆以祷祈,对龙揪而
恳望,优愿明灵敷感。”祷告已毕,他又和宋太守出城去。他俩走到郊区,忽然来
了一阵冷风。旗帜和长枪上的缨子都在风中猛烈飘动。天上乌云下降,犹如一群野
马。远处雷声隆隆。正在此时,一盆“龙水”到来。苏东坡和宋太守前去迎接“龙
水”,把“龙水”放在临时搭建的祭台上,随即念了一篇祈雨文,这篇祈雨文和其
它的祭文至少还保存于他的文集里。仿佛是有求必应,暴雨降落,乡间各地,普沾
恩泽。两天之后,又下大雨,接连三日。小麦、玉蜀黍枯萎的秸茎又挺了起来。
现在欢声遍野,但是最快乐的人却是诗人苏东坡。为纪念这次喜事,他把后花
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这篇文章是选
苏东坡文章给学生读时,常选的一篇,因为文笔简练,很能代表苏文的特性,又足
以代表他与民同乐的精神。
这件事之后,太白山的山神也升了官,又由皇帝封为公爵。苏东坡和宋太守为
此事再度上太白山,向神致谢,又向神道贺。次年七月,又有大旱,这次求雨,却
不灵验。苏东坡失望之余,到幡溪求姜太公的神灵。姜太公的神灵直到今天还是受
老百姓信仰的。姜太公在周文王时是个贤德有智慧的隐士,据稗官野史上说,他用
直钩在水面三尺之上垂着钓鱼。据传说他心肠好人公正,鱼若从水中跳出三尺吞他
的饵,那是鱼自己的过错。普通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是此意。
苏东坡此次向姜太公求雨是否应验,并无记载。但是不管信仰什么神,信佛也
罢,信一棵得道的老树桩子也罢,这并不是怀疑祷告不灵的理由。祷告不灵永远无
法证明,因为根据佛经,若出什么毛病,总是祷告的人不对,普通是他的信心不足,
所谓“诚则灵”,便是此意。所有的神都必须要显出灵验,否则便无人肯信了。再
者,祷告也是人根深蒂固的天性。祷告,或是具有祷告的那种虔诚态度,毕竟是很
重要的;至于是否灵验,那倒在其次。
无论如何,后来苏东坡做其他各县的太守,只要事有必要,他还是继续祷告。
他知道他的此种行动是正当无疑的。他也就相信神明必然会竭其所能为人消灾造福。
因为,倘若明理是人性最高的本性,神明也必然是明理的,也会听从劝告,也会服
理。但是在苏东坡几篇论到天灾的奏折里,他也按照中国的传统指出来,朝廷若不
废除暴政以苏民困,向神明祷告也无用处。这就是中国凭常识形成的宗教,这种看
法就使中国古籍上有“尽人事,听天命”的说法。在知道了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