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 > 苏东坡传 > 第一章 文忠公

第一章 文忠公

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龙腾小说网 Ltxsfb.com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

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

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姑就一端而论,现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

旦遇有危机来临,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中的圣人会堕

落,牧师会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活着的人总会有好多可能的改变。还有,活着的

人总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会泄露出来。

这就是何以评论与我们自己同时代的人是一件难事,因为他的生活离我们太近了。

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情形便不同了。我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

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

人与否,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

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

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哪一

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

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

诗人是苏东坡。

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

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的越发充分。在我头脑里,苏东坡的意象之特别清

楚明显,其理由有二。第一,是由于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

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墨之光,时至今日,依

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毫是在顷刻之前一样。这是天地间一大奇迹,在莎士

比亚的创作上,亦复如此。莎翁诗句的遒健,是来自诗人敏感的天性与开阔豁达的

胸襟,至今依然清新如故。纵然有后代学者的钻研考证,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生活所

知者仍极稀少;可是在他去世四百年之后,由于他作品中感情的力量,我们却知道

了他的心灵深处。

第二个理由是,苏东坡的生活资料较为完全,远非其他中国诗人可比。有关他

漫长的一生中,多彩多姿的政治生涯那些资料,存在各种史料中,也存在他自己浩

繁的著作中,他的诗文都计算在内,接近百万言,他的札记、他的遗墨、他的私人

书信,在当代把他视为最可敬爱的文人而写的大量的闲话漫谈,都流传到现在了。

在他去世后百年之内,没有一本传记类的书不曾提到这位诗人的。宋儒都长于写日

记,尤以司马光、王安石、刘挚、曾布为著名;勤奋的传记作者如王明清、邵伯温。

由于王安石的国家资本新法引起的纠纷,和一直绵延到苏东坡一生的政坛风波的扰

攘不安,作家都保存了那一时代的资料,其中包括对话录,为量甚大。苏东坡并不

记日记。他不是记日记那一类型的人,记日记对他恐怕过于失之规律严正而不自然。

但是他写札记,遇有游山玩水、思想、人物、处所、事件,他都笔之于书,有的记

有日期,有的不记日期。而别人则忙于把他的言行记载下来。爱慕他的人都把他写

的书简题跋等精心保存。当时他以杰出的书法家出名,随时有人恳求墨宝,他习惯

上是随时题诗,或是书写杂感评论,酒饭之后,都随手赠与友人。此等小简偶记,

人皆珍藏,传之子孙后代,有时也以高价卖出。这些偶记题跋中,往往有苏东坡精

妙之作。如今所保存者,他的书简约有八百通,有名的墨迹题跋约六百件。实际上,

是由于苏东坡受到广泛的喜爱,后来才有搜集别的名人书札题跋文字印行的时尚,

如黄山谷便是其一。当年成都有一位收藏家,在苏东坡去世之后,立即开始搜集苏

东坡的墨迹书简等,刻之于石、拓下榻片出卖,供人做临摹书法之用。有一次,苏

东坡因对时事有感而作的诗,立刻有人抄写流传,境内多少文人争相背诵。苏东坡

虽然发乎纯良真挚之情,但内容是对政策表示异议,当时正值忠直之士不容于国都

之际,当权者之愤怒遂集于他一人之身,情势严重,苏东坡几乎险遭不测。他是不

是后悔呢?表面上,在他的贬滴期间,对不够亲密的朋友他说是已然后悔,但是对

莫逆之交,他说并无悔意,并且说,倘遇饭中有蝇,仍须吐出。由于他精神上的坦

白流露,他也以身列当时高士之首而自伤,在与心地狭窄而位居要津的政客徒然挣

扎了一番之后,他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以坦荡荡之胸怀处之,有

几分相信是命运使然。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生活中竟有如此的遭遇,他之成为文人窃窃私语的话柄,

尊重景仰的话题,尤其是在去世之后,乃是自然之事。若与西方相似之人比较,李

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

雪莱、拜伦相近。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

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以人物论,颇

像英国的小说家赛克瑞(thackeray);在政坛上的活动与诗名,则像法国的雨果;

他具有的动人的特点,又仿佛英国的约翰生。不知为什么,我们对约翰生的中风,

现在还觉得不安,而对弥尔顿的失明则不然。倘若弥尔顿同时是像英国画家根兹博

罗,也同时像以诗歌批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