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 > 新宋 > 第三章 谁持白羽静风尘(二)

第三章 谁持白羽静风尘(二)

开创这一盛世之圣主!

但是,在吕惠卿与文彦博向他禀报西南局势之时,在他读到唐康的奏折之时,赵顼忽然间有幻灭之感。他那种优越感,他那种骄傲感,他那种成就感,他那种以为大宋已经极强盛之自矜,突然之间,便变得不那么靠得住了。

他以为自己是堪比唐太宗的圣主明君,难道到头来会变成唐玄宗,成为天下后世之笑柄么?

这是赵顼无法接受的事情。

“官家庙谟宏远,非贱臣所能及。河朔禁军承平已久,虽经整编,毕竟不如西军。之前何去非主张直接向河朔禁军派遣西军将校,当时枢府、三衙、兵部皆以为善策,然官兵失和,亦是此次兵变之因。可见此策于理可行,实际却未必行得通。官家以实战练兵,才是不易之论。只是如今西南局势有变,这个方针,或可略为修正一下……”李宪小心的措辞着,宦官与士大夫最大的不同,便是宦官永远都会顾及着皇帝的感受,“政事臣不敢妄言。朝廷诸公之前或许多有轻西南夷之处,然唐康之言,亦未必无夸大其辞之处,官家亦不必过于忧心。两府以为先遣使了解益州实情,亦不失为谋国之言。官家何不静等水落石出,再做处置?至于军事,贱臣以为,取胜不难。而只要能打一场大胜仗,纵是有危机,亦必可大为缓解。故要紧处,还是选派精兵良机入蜀平乱——但官家以实战练兵之宗旨,还是不能丢了,贱臣以为,作战之主力,自然要从西军中选调,然可同时从河朔禁军各军各营中,抽调一指挥之兵力,编入西军各营中,让他们跟西军学学怎么打仗。这些兵若是练成了,将来回到河朔禁军,便能以这些兵为主力,将全营全军都带上去……”

“这是好主意!”不待李宪说完,赵顼已击掌称赞,“何去非毕竟是书生之论,比不得老将之言。一个指挥一个指挥调出去,他们也不敢兴风做浪。”

李宪听皇帝褒贬何去非,心里忽然一动,这何去非原本是福建一介书生,累次考进士都落第,后来得人推荐,入慕容谦幕中,颇立下些军功,战后慕容谦向皇帝举荐何去非之能,皇帝亲自廷试,奏对称旨,特授同进士出身,令他在讲武学堂为教授,讲授历代战史。此君是慕容谦幕府出身,与石越的幕僚们交往甚密,文章策论又很得苏轼称赞,虽然不过是一小小的教授,却又得到文彦博、郭逵的另眼相看,经常就军制改革发表意见与建议,每次建议,都很得皇帝的称赞……李宪想起何去非的这些背景,便觉得这个人不便过于得罪,忙道:“贱臣原本计不及此,实是听到官家以实战练兵之论,才忽然想到,这原也怨不得何去非。寻常之人,又怎能似官家想得如此深远?”

赵顼微微一笑,道:“你这是言过其实了。”他又看了一眼李宪与石得一,这才说道:“你们都起来回话罢。”

“谢陛下。”李宪倒还罢了,石得一却早已跪得双腿酸痛,这时如蒙大赦,谢恩站起来,嫉妒地望了李宪一眼,心里头恨不能便用目光将他烤死。

赵顼却没理会石得一,只向李宪说道:“既要从西军中挑选精兵,你熟悉西军,你说说,要调多少兵力入蜀?调哪些部队合适?朕也听听你心里经略使的人选。”

李宪悄悄抬眼,见皇帝热辣辣目光投在自己身上,心里一惊,方才心里的那点轻松得意,顿时跑到了九霄云外。看皇帝的神情,竟是希望他主动请缨,但是李宪口里说得轻松,心里却是极明白的:益州的仗本来就不好打,若是内政纠缠不清,那就更加凶险。与其去益州打仗,李宪倒宁可撺掇皇帝再次向西夏开战。这西南的功业,还是留给别人去建好了。但他心里虽然打着小算盘,却断不敢让皇帝看出半点来。他连忙将头垂下,避开皇帝的眼神,假作沉吟,过了一会,方才回道:“贱臣以为,今在蜀之兵,有本地厢军、乡兵,有东南禁军,有河朔禁军,还有西军,这些军队,仓促间无法退出益州,要能节制这五花八门的军队,还要懂得善用其力,单单是西军出身的将领,只恐难孚重任。西军将领多数看不起河朔与东南军,而河朔禁军亦免不了会猜忌西军将领——臣愚见,以为经略使非重臣宿将不可。若不是在军中素有威名,怎么能镇伏得了各军将士?且若欲迅速见功,最好是要在西南或者南方打过仗,当年经历过侬智高叛乱的老将……”

“你是说郭逵?”赵顼默然一会,摇头叹道:“郭逵老矣。”兵部侍郎郭逵虽然是仁宗朝名将,但是毕竟已经六十三岁了,因郭逵在英宗朝做过同签书枢密院事,所以赵顼心里早就打算这两年内就让他直接做兵部尚书,然后体体面面地致仕。实际上,赵顼现在的两府,除了吕惠卿外,年纪都普遍偏大,这已经成为赵顼的一块心病。

李宪不料自己还没来得及把郭逵的名字说出来,便已经被皇帝否决。他这次却没能猜中赵顼的心思,因笑道:“廉颇虽老,尚善饭。”

“种谔是前车之鉴。”赵顼不待李宪说完,已经连连摇头,道:“这事先议到这里。明日朕要亲自去枢府,朕要见见田烈武与李浑。”

“官家。”李宪与石得一都吃了一惊。

“怕什么?朕不能一直被人蒙在鼓里。”揣摸赵顼话里的含义,石得一的脸刷地白了,本来劝谏的话已经到了嘴边,又吞了回去。只听赵顼冷笑道:“唐康、田烈武的案子,不宜分开审理,着枢密院、卫尉寺和御史台会同审理。石得一,你去旁听。”

“领旨。”石得一慌忙又跪了下来。

“还有,你去宣一次旨,看在太后面子上,高遵惠之罪不问。”

李宪与石得一不由面面相觑,案子还没有开始审,就已经把高遵惠赦免了,那么唐康与田烈武擅调兵之罪,只怕也没办法问了。李宪心里头暗暗嘀咕,只怕这道圣旨,没有人会替皇帝草诏。

*

李宪所料不错,当天下午,知制诰就封还了辞头,高遵惠到底没能置身事外。而第二日,皇帝也没能真去得了枢府——刑部尚书陈绎忽然得了急病,皇帝虽然派了翰林院的医官去诊治,但是陈绎年事已高,非药石所能挽回,到了第五日上,便逝世了。为了安排陈绎的丧事、追谥,赵顼把唐康、田烈武的事情丢到了九霄云外。一下子多了两个尚书的空缺,对于臣子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对赵顼来说,却是逼迫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酷的事实——他的两府大臣们,年纪都太大了,而新的人材,却还没有培养起来。这是过去十年他为了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