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战期间曾给德军官兵留下过非常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土耳其人还观察到苏俄军队装了两种型号的履带战车,一种类似于美制m-2轻型战车,还有一种跟德军的胡伯特-14重型战车相仿,而在此前所有的情报当中,都未曾出现过有关苏俄军队装备坦克的描述。
对伊斯坦布尔的当权者们来说,1926年肯定不是一个愉快的年头,在北高加索地区,面貌一新的俄*队让他们由最初的信心饱满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而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统治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埃及多地爆发武装起义,要求脱离奥斯曼帝国版图独立建国,并成功击退了前去镇压的土耳其驻军。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已经维持了四百多年,这里的资源和经济产出远不如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地区,但苏伊士运河的战略价值极高,是掌握地中海控制权的必争之地,而稍有战略头脑的人都知道,即便埃及未能独立,只要苏伊士运河无法正常通航,同盟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部署尤其是海军力量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以奥斯曼帝国战后有增无减的军事实力,埃及人仅凭自己的力量并没有独立的把握,可是他们的起义部队却在对土耳其军队的战斗中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实力,土耳其人在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美制装备,后来还俘获了一名美*官,同盟国阵营遂以此为由对美展开外交攻势,但美国无论政治外交还是经济金融都无需过多仰仗欧洲,对于德土等国的指责,他们牵强地敷衍着,等到德国宣布出兵埃及之后,又联合英国抨击德国的侵略扩张。
正当全世界的关注目光都被北高加索的烽烟和埃及的战乱所吸引时,因连年耗费巨资发展海军而导致经济倒退,财政和战略资源枯竭,工农业生产陷于崩溃边缘的的日本,发生了一场军人政变,它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给人们增添谈资。政变结束后只过了一个多月,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以及朝鲜地区的日本军队“里应外合”,突然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迅速占领了多座政治重镇和多处交通枢纽,而且无视德奥意等国的联合照会,将更多陆军部队从本土调往朝鲜和中国,吞并中国东北的野心毕现无疑,在此期间,美、英、苏俄的沉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