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子、圣灵的名义,愿天父的慈爱、基督的圣宠、圣灵的恩赐
与你们同在。」
所有的信徒都微微垂头,口中齐齐称颂:「阿门!」
在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安娜心里一动,身为基督徒的她,自然不可能不
清楚这个仪式。
弥撒——这就是所谓的弥撒。是基督徒群聚一堂,共同为诵念或咏唱信仰而
来,不同时节、不同派别的祷告词都有所不同。唯一一致的,是它的目的,那便
是吃喝神的语言,宣扬那福音、夯实自己的意志。
只不过,无论哪个教派,主持弥撒的都将会是经验丰富的认证牧师。至少也
得是德高望重的信士,然而这里的弥撒却是由孩子来举行的,确实不那么常见。
「我在大会中赞美你的话是从你而来的;我要在敬畏耶和华的人面前还我的
愿。」
「谦卑的人必吃得饱足,寻求耶和华的人必赞美他。愿你们的心永远活着!」
「地的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并且归顺他;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
地~址~发~布~页~:、2·u·2·u·2·u、
「因为国权是耶和华的;他是管理万国的。」
「地上一切丰肥的人必吃喝而敬拜;凡下到尘土中不能存活自己性命的人,
都要在他面前下拜。」
「他必有后裔事奉他,主所行的事必传与后代!」
「他们必来把他的公义传给将要生的民,言明这事是他所行的。」
主持的两个孩子开始手捧圣经,开始领着大家朗读诗篇中的片段。
两人的声音并不大,却有着异样的穿透力。两个孩子娇小的身体纤细可爱,
毫无攻击力可言的矮小身姿,释放不出成年人以体型和阅历展现出的那种威严感。
然后那种抱着革质封面的圣经,站在椅子上才能在高台摆出的讲台上露出头,
努力地大声朗诵的样子,却意外地符合「谦卑、柔和」的定义。
众所周知,耶稣基督是喜爱谦卑的。
正如马太福音之中所述,当时,有门徒进前来,问耶稣道:「天国里谁是最
大的?
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
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
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再没有人比真正的小孩子,更加符合耶稣的教诲了。
两个孩子的声音不大,平和淡定,并没有多少剧烈的情绪波动,却异样的富
有感染力。让人感到,公元的时候,耶稣和他的门徒在路上行走,就好像兄弟姐
妹那般,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说话,将福音的语句娓娓道来。
在两个孩子的念诵声中,安娜感到了静谧、神圣的气息。她只觉得自己一下
子似乎想了很多很多,无数本以为遗忘了的圣经的词句从心底涌出。
在念经完毕后,就是惯例中忏悔的时间。
开始有信徒起身,走到高台前的空地上,开始诉说自己的罪恶,并且请求忏
悔。有的人选择默念,有的人是喃喃自语,有的人则是以正常的语调说出声。
在安娜看来,他们所说的罪行似乎都是些无关轻重的小事,只能称之为鸡毛
蒜皮。
不过当事人都非常认真,诉说、忏悔罪恶的时候也一脸凝重坚定。但是似乎
也是受到了两个孩子的影响,所有人的表情都相当平静,并没有很多教堂中的祈
祷者那般的泪流满面、情绪激动。
每个人诉说完自己的罪孽后,再说上几句警醒的话,接着在身前虚画十字,
念诵一句「阿门。」
台上的两个孩子,也回应一句:「阿门」。
然后忏悔者退下,让后续的人接着忏悔。
当场上已经没有需要忏悔的人后,就是到了领取圣餐的时间了。
也便是复现出最后的晚餐时的场景,耶稣在预知自己受难前夕,拿起麦面饼
和葡萄酒,交给门徒们吃、喝,并吩咐这样做,可以纪念他。
晚
餐过后,便是犹大亲吻耶稣,为歹人指引正主。随即耶稣被捕,在这段传
奇中,故事即将步入整个救赎的高潮和终点。
基督徒们从此以面做的饼或面包和葡萄酒借喻耶稣基督的肉和血,并吞食它
们,以此表达和耶稣同在,以此获得救赎。
许多弥撒里,是神父或者牧师走到信徒的面前,分发饼和酒的。
不过大概是体恤孩子们体弱,是在地上的众人纷纷起身,排好队依次走上前
领取圣餐。
领取圣餐,是由众人走到台下,然后台上的孩子将圣饼和圣酒递下来。
每人领取完后,为首的孩子都会翻阅经书,说上一句圣经上的话语作为结尾。
终于,安娜的前方只有一队列的人了,最前面的男人,随同圣餐一起领到的
是这句哥林多前书里的箴言。「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他沉默地点点头,默然的比划出一个神圣的架势,才虔诚地伸出手,从少年
的手中拿到「耶稣的肉」,从少女的手中领得「耶稣的血」。
距离已经很近了,安娜好奇地近距离打量着这两个孩子。
屋子里已经很热了,所以孩子们都脱下了厚实的外套。
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年纪看上去都相当幼小,身穿的都是简单朴素的灰色
毛衫,却反而更加衬出两人那天然雪白到炫目的肌肤。稚嫩纯真的五官,虽说还
年幼,却已经可以看出长大后必定都是俊男美女的绝美容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