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包之,则无以畅通和顺,而其神不清明,必入昏沉,成为浊阴,大事坏矣。故丹经有云:“以铅制汞,以息运神”。丹道修炼必须动静相得、相宜。况绝大多数人,皆是动特多,而静少之又少,其神纷芸变动,未能定止,日夜操劳,无而了时,一时之内,念起念灭,心随物转,本我已迷。故吾人之神,日为外物所夺,神去,气亦随处,神气日耗,趋于死亡。而吾人身体也日日奔波,被物所使,神气更失,必以静来制之,故丹道入门之始,必以静主之,明白静之含义,静者在于“安”,在于“无念”,在于“休息”,静*功之道,即是告诉人们最佳休息方法而掌握之,“动”用于炼气,动者在于“和顺”,在于“连续而不滞碍”,无一丝间断,庄子云:“神无隙,乃成纯气之守”,放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刀兵不能害。此为气长生。又“安”之意在于自然,安于连续之动而无念,所谓一灵独存是为真神,丹经而云:“内炼之道,全在于绵绵若存,勿忘勿助”。
本门认为:“无绝对静止,也无绝对运动”,任何运化和动机,都必需一“静止”的背*景场所,以此暗暗隐含的无形“静止”来允许“运化”之存在和成立,此遍一切之处的“静止”即为大道一体同观之“觉照”,寂然不动,无形无象,无我之“真观”也。静与动本一体,实不可分,由静才能体现动机、化机、丹道之要,在于静以得之,无静、无以察动,无静无以制动,丹道所有妙处之产生,都来源于一“静”。只有“静”才能做到顺其自然,才能主宰命运,因命运本身是一种运动变化也,故修真圣典《阴符经》云:“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故制之以至静之道”,丹经有云:“其静曰元神,其动曰真意”。
修炼之士,使此后天纷芸变化之各种识神归于寂然不动之元神,使后天粗短、急促、间断之呼吸归于细长连续无滞之真息,使形体不再奔忙劳累,归于静养休息之状态。如是神亦归于身,气亦归于身,神气形浑同一体,归于吾未生之前的“形态”,神气相抱,不分彼此,化为一气,于吾之祖气想吸相连相应,则玄牝立焉,玄关成矣。动静合一,情性合一,性命合一。
第三节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何谓天,浑万物而为一者曰天;分万物而为二者曰地;合万物而为三者曰人。天乃无形之天,地乃有实之地,人乃阴阳相间之人,人本于地而生于天,故人身亦是一小天地,人身之气候亦同于天地气候之规律,故《阴符经》有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理即地理,人心即天地之心,天机应于人机,人机反于天地之机,人身之真造化,无不合符天地之自然造化,凡人不能直接察之,唯道人知之,天地之冬至,必应于人身之冬至,天地之夏至必应于人身之夏至,凡人后知之,故称后天,道人先觉之,故曰先天。行者果能修至自然而然之天然层次,则人身内外之精气之运化规律无不具一定之韵律而与天地气候真消息相契,合符一定的运行规迹和运化内景。否则,说明炼已不纯,心性未清。又如,上半月,人之无形气机趋于旺盛,此时应上弦月逐渐明朗、圆满,在此一阶段,人之性天也象中天宝月一样,逐渐明朗、清醒,精神也振奋起来,而下弦月则反之,人之气机和本性易入混浊和衰减,其中玄妙虽言语难说之,但修行之人自心能觉之,故丹经有云:“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月一轮。”炼已精纯,性地极其洁净,就如天上无一丝云,而一轮明月常悬空中,无形无相之真气候自得之,不假丝毫作为矣,就怕人“人心不死”,而“道心难生”。又如太阳之周期变化,太阳系之黄道应于人身之黄道,天地将雨未雨,将雷未雷之氲氤气象亦有合于人身之氤氲气机,天地有“子”时,人身亦有“子”时,此天人之机的相应,不差毫发,人身一“小天地”也,真能达到天人合一之极则,行者将与天地之情,天地之精神相往来,完全超乎后天凡俗之情,庄子曰:“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最后,悟通天心即人心,人心亦能改变天地,不在五行,不受阴阳支配,更能提契天地,把握阴阳。
第四节清静总论
中华丹道虽说异常玄妙而神秘,但总括所有精深内涵,亦不过“恬淡虚无,清静自然”这八个字而已,无甚奇异所说,行者果能把此八字理解透彻,且行之极细极微处,则还丹易于反掌,可惜大多世人不知此理,以为越奇越玄,则越为上乘法诀,谁知大道至简至易,杏林真人云:“其口诀不过半句,验证不过片响”,大道贵简,忌烦。《老子》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悟者自悟,迷者自迷,丹道于迷者欲修欲繁难,对悟者,越炼越易,乃至无法无修,完全的无为。最上乘丹法,简单圆融,以一贵之,此“一者”、清静也。天仙口诀有云“彻始彻终,唯无念”。所谓“火候”之说,其实是针对后天而言,先天本无“火候”,“一意精纯”即为火候之真口诀,又有所谓“微细火候”之说乃是针对每个人在不同之时,不同之地等,所现内景之不同设论说,从行者所生“内景”之情形而确定行者之后天中哪一方面或哪一步未炼至精纯,对症下药,以方治病,治后天之病,使之“清静”而已。故古仙有云:“还丹容易,炼已最难”,此“已”即“恬淡虚无,清静自然”也,行者果得清静,则下元自无漏失而返还童体,行者果得“虚无”,自然真阳时生,天地之气时归身中,不结丹,而丹自结也。能恬淡自入虚无,能时入虚无,“心”自易清静,心得清静,自合于自然,功修完全不假入为。
第五节丹道命功与性功之异同
丹道之命功在于炼气,属有为之法,最后归于无为自然,虽曰无为,实亦有作,丹经云:“无为也有功夫在”。性功主于清静,以养为主,所谓静能生气,性功首先需止念,最后忘我,无我归入“虚无”。命功主“动”,心神、心意必参入“气之运化”中,先以意随气,再以意领气,最后意即炁,炁即意,性功基本属于静*功之道,须行者自悟,方可全明,非师能授。命功则必需师传,否则,恐有大患,命功有极限,真胎息者为命功之极,性功无限,丹经云:“炼已无限”。
但是,静中自有动机,静到极处,心有大动,况且无静无以察动,无以制动,命中含有我之真性,炼性之时,即是炼命。炼气之时,行者必须一心一意,不可有游丝杂念,故需行者静*功达到精深之地步,方可做到一心一意,所谓:“一灵独存”,行者炼气,行气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