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前。
这是杨广在一次西巡中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那时他已登帝位,亲历塞上,远征辽东,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为其亲身经历,故此诗劲健有力,王者之气十足,"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成为了千古名篇。除此之外,还有《还京师诗》《从军行》《白马篇》2首等被清代沈德潜认为是"气体自阔大","比陈后主胜之"(《古诗源》)的大气作品。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也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杨广对自己的文采是颇为自负的,他曾说就算是比诗文做状元,他也是魁首,该当这个皇帝。《隋唐嘉话》中提到隋炀帝妒忌薛道衡诗才,为"空梁落燕泥"一句找借口杀他,但事实上隋炀帝的诗文集现今仍传世(虽然其中有许多篇是伪作),格调风范大体上来说比薛道衡高远,实在没有嫉妒他的必要。他杀薛道衡原因在他为晋王时与太子争位,薛道衡站错了位置,引得杨广不满。杨广登基后,召薛道衡入阁,薛道衡献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杨广认为他是在借赞颂先帝讥讽自己,不由得怀恨在心,后才找了个借口将其诛杀。若说杨广大度自然牵强,但说他嫉妒薛道衡一句"空梁落燕泥"便下毒手,未免更牵强。
《隋书·经籍志》著录的《炀帝集》有55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拥有才气的帝王中的一名,但是他又不同于李煜那样的纯粹文人型帝王。为什么说杨广与李煜那样的纯粹文人型帝王不同呢?
2.冠于诸王
杨广不仅诗才出众,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也颇有才干,还是皇子的他赢得了父母的喜爱,也赢得了朝廷上上下下的推崇。但是他的出生注定了他不可能当皇帝,这样的命运,素有大志的杨广会接受吗?如果不能接受,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赢得那本不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呢?
隋炀帝杨广因"美姿仪,少敏慧"而为"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开皇元年(公元585年)只有十三岁的杨广便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不久又被封为武卫大将军,然后又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仍旧兼职当大将军。隋文帝杨坚可谓对自己这个儿子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不仅让他年纪轻轻就身兼要职,还派了项城公王韶、安道公李彻来当他的私人教师。而杨广本人也的确争气,小小年纪就成熟稳重,使得朝野上下都对他很看好。杨坚后来暗地里找了相士给他的几个儿子相面,那相士指着杨广说:"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
这本是一个朝中上下均看好的帝王种子,只是因为身为二子便被注定了命运——太子之位与他无缘。对于这样的命运,杨广会进行怎样的抗争呢?
杨广的大哥杨勇与他相比实在是差了很多,比才气,比谋略,杨勇都输杨广一筹,更糟糕的是杨勇在历史上的形象仿佛是有缺根弦,他明知道父亲杨坚喜欢节俭,他偏偏要奢侈浪费;明明知道母亲独孤皇后为人善妒,痛恨男子宠幸众多姬妾,他还要很张扬地寻欢作乐,公然纳妃并冷落了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妻子元氏。这使得隋文帝与独孤皇后都对他不满,再加上后来杨勇还过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贺,更让杨坚对这个儿子失望。
而杨广本来就得父母喜爱,且能迎合父母心思。史书上说他长诗文,擅音律,但是因父亲喜欢节俭,他却不再摆弄弦乐,杨坚到杨广的住所去,便发现他使用的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心里便觉得这儿子用心国事,没有玩物丧志,很是欢喜,再看他平时吃穿都很朴素,不像杨勇那般锦衣玉食,就更是喜欢。而独孤皇后又认为杨广只宠爱萧妃一人,不似杨勇整天纵情于声色,也对杨广喜欢得很。
同时,杨广还礼贤下士,爱护士兵,不摆皇子架子。他与萧妃恭迎隋文帝派来传达命令的宦官,而杨勇却把这些人当奴才吆喝。杨广曾与士兵观猎,中途遇雨,侍从进献油衣,他却说:"士兵们都淋着雨,我怎么能一个人穿着油衣遮雨呢?"于是让人拿开。《资治通鉴》中说:"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公元589年,杨广又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要想突破,艰难异常,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能突破长江天堑,隋军却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了天堑。杨广率领的军队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却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当时三司官吏僧辩曾被陈高祖所杀,他的儿子王颁为了报仇,趁陈国将亡时,掘了陈高祖的陵墓,并焚烧其尸骨,把骨灰投在水中喝掉,以泄其恨。私毁皇陵是死罪,杨广却表现出大度,没有杀王颁,还向其他将领解释说王颁报杀父之仇是理所当然,不应处以死刑。另一方面,杨广却又立刻下令保护陈国的皇陵。陈亡国后,杨广对于陈国有志节的大臣加以礼遇,并给予重任。他说:"这些人既然能怀念他们的旧君,日后就会是我的忠臣。"
平陈战役,才19岁的杨广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胆识魄力。但是《隋史》对此却讳莫如深甚至曲笔删改,说杨广为了得到陈后主的后妃张丽华,命令高颖不要杀她,但高颖却违背他的命令将张丽华斩杀,从此杨广便怨恨高颖,后高颖被杀也是因为此事。然而《陈书》中却明确记载道:"及隋军陷台城,妃与后主俱入于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从当时的人心向背和杨广的抱负来看,他也决不会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荒唐举动来。
公元590年,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那时的江南与北方分裂了百年,隋虽然统一了江南,但是江南百姓仍不认同大隋。杨广为此花了十年来笼络,他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还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最后才使江南真正归顺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
杨广平定了陈朝,将江南纳归,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中国从此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