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了一遍。吕提辖嘿然无
语。
却说韩元帅平了建州,安民已定,同吕提辖回临安面君奏凯。天子论功升赏,
自不必说。一日,吕公与夫人商议,女儿青年无偶,终是不了之事,两口双双的
来劝女儿改嫁。顺哥述与丈夫交誓之言,坚意不肯。吕公又道:“好人家儿女,
嫁了反贼,一时无奈。天幸死了,出脱了你,你还想他怎么?”顺哥含泪而告道:
“范家郎君,本是读书君子,为族人所逼,实非得已。他虽在贼中,每行方便,
不做伤天理的事。倘若天公有眼,此人必脱虎口,大海浮萍,或有相逢之日。孩
儿如今情愿奉道在家,侍养二亲,便终身守寡,死而不怨。若必欲孩儿改嫁,不
如容孩儿自尽,不失为完节之妇。”吕公见他说出一班道理,也不去逼他了。
光阴似箭,不觉已是绍兴十二年,吕公累官至都统制,领兵在封州镇守。一
日,广州守将差指使贺承信捧了公牒,到封州将领司投递。吕公延于厅上,问其
地方之事,叙话良久方去。顺哥在后堂帘中窃窥,等吕公入衙,问道:“适才赍
公牒来的何人?”吕公道:“广州指使贺承信也。”顺哥道:“奇怪!看他言语
行步,好似建州范家郎君。”吕公大笑道:“建州城破,凡姓范的都不赦,只有
枉死,那有枉活?广州差官自姓贺,又是朝廷命官,并无分毫干惹,这也是你妄
想了,侍妾闻知,岂不可笑!”顺哥被父亲抢白了一场,满面羞惭,不敢再说。
正是:
只为夫妻情爱重,致令父子语参差。
过了半年,贺承信又有军牒奉差到吕公衙门,顺哥又从帘下窥视,心中怀疑
不已,对父亲说道:“孩儿今已离尘奉道,岂复有儿女之情。但再三详审广州姓
贺的,酷似范郎。父亲何不召至后堂,赐以酒食,从容叩之。范郎小名鳅儿,昔
年在围城中情知必败,有‘鸳鸯镜’,各分一面,以为表记。父亲呼其小名,以
此镜试之,必得其真情。”吕公应承了。次日贺承信又进衙领回文,吕公延至后
堂,置酒相款。饮酒中间,吕公问其乡贯出身。承信言语支吾,似有羞愧之色。
吕公道:“鳅儿非足下别号乎?老夫已尽知矣,但说无妨也!”承信求吕公屏去
左右,即忙下跪,口称“死罪”。吕公用手搀扶道:“不须如此。”承信方敢吐
胆倾心告诉道:“小将建州人,实姓范,建炎四年,宗人范汝为煽诱饥民,据城
为叛,小将陷于贼中,实非得已。后因大军来讨,攻破城池,贼之宗族,尽皆诛
戮。小将因平昔好行方便,有人救护,遂改姓名为贺承信,出就招安。绍兴五年
拨在岳少保部下,随征洞庭湖贼杨么。岳家军都是西北人,不习水战。小将南人,
幼通水性,能伏水三昼夜,所以有‘范鳅儿’之号。岳少保亲选小将为前锋,每
战当先,遂平么贼。岳少保荐小将之功,得受军职,累任至广州指使,十年来未
曾泄之他人。今既承钧问,不敢隐讳。”吕公又问道:“令孺人何姓?是结发还
是再娶?”承信道:“在贼中时曾获一宦家女,纳之为妻。逾年城破,夫妻各分
散逃走。曾相约,苟存性命,夫不再娶,妇不再嫁。小将后来到信州,又寻得老
母,至今母子相依,止畜一粗婢炊爨,未曾娶妻。”吕公又问道:“足下与先孺
人相约时,有何为记?”承信道:“有‘鸳鸯宝镜’合之为一,分之为二,夫妇
各留一面。”吕公道:“此镜尚在否?”承信道:“此镜朝夕随身,不忍少离。”
吕公道:“可借一观。”承信揭开衣袂,在锦裹肚系带上,解下一个绣囊,囊中
藏着宝镜。吕公取观,遂于袖中亦取一镜合之,俨如生成。承信见二镜符合,不
觉悲泣失声。吕公感其情义,亦不觉泪下,道:“足下所娶,即吾女也。吾女见
在衙中。”遂引承信至中堂,与女儿相见,各各大哭。吕公解劝了,且作庆贺筵
席。是夜即留承信于衙门歇宿。
过了数日,吕公将回文打发女婿起身,即令女儿相随,到广州任所同居。后
一年承信任满,将赴临安,又领妻顺哥同过封州,拜别吕公。吕公备下千金妆奁,
差官护送承信到临安。自谅前事年远,无人推剥,不可使范氏无后,乃打通状到
礼部,复姓不复名,改名不改姓,叫做范承信。后累官至两淮留守,夫妻偕老。
其鸳鸯二镜,子孙世传为至宝云。后人评论范鳅儿在逆党中涅而不淄,好行方便,
救了许多人性命,今日死里逃生,夫妻再合,乃阴德积善之报也。有诗为证:
十年分散天边鸟,一旦团圆镜里鸳。莫道浮萍偶然事,总由阴德感皇天。